尋找黑膠時代聲音 李志銘新書闡釋"老聲好聽"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6/8 下午 10:16:18 / 經史子集
俗話說,「老木好燒,老馬好騎,老書好讀,老酒好喝。」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李志銘卻覺得「老聲好聽」。
|
李志銘(左)《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新書出版,邀請音樂教授張己任(右)站台。(歸鴻亭攝影) |
李志銘的前三本書《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關心台灣的舊書與書籍設計,這次卻轉了個方向,將重心放到了黑膠唱片,寫了《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一書,由遠景出版社出版。
對李志銘來說,他自謙「膠齡」很淺,是從2005年才在泰順街一家賣二手CD的貓頭鷹聆聽音樂館,看到一張楊弦民歌的黑膠唱片,並由該店老闆介紹買了一部二手的唱機,就這樣開始入行。
從上一世紀80年代,卡帶出現到CD盛行,黑膠開始沒落,現在卻是mp3的天下。李志銘說,過去台大附近有許多唱片行,現在已經全部消失,科技的發展讓聽音樂不再使用實體唱片,在他的手機裡就裝下上百張唱片的全部內容。
不過他也指出,CD並不是最好保存聲音的材料,會因歲月而逐漸失去紀錄,在環保角度來看千年無法被消滅的黑膠材質才是永久可以保留原音的裝置;為了怕經常聽會刮壞音軌,他都是把唱片裡的類比訊號轉成數位來聽,唱片就拿來保存當收藏。
提到收藏,李志銘對許多如醫生等擁有許多黑膠唱片的「發燒友」,互相比的不是蒐集的唱片內容,而是擴大器、協調器或音箱價值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音響設備;對他來說,他沒有能力搞這些「軍備競賽」,追尋的是每張黑膠唱片的音樂本身,以及錄音的背景、封套的圖文內容甚至刻盤在唱針磨擦下產生的聲響,是具備歷史與現場感的印象。
|
遠景出版社負責人葉麗晴介紹《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歸鴻亭攝影) |
佛光大學人文講座教授張己任應邀替這本書寫序,他說,每個時代都有許多不同興趣的「發燒友」,以攝影來說,就有許多只比器材卻沒有在意拍出照片品質的攝影玩家。他認為聽音樂不必絕對要考慮用什麼器材來聽,只要不失真,他重視的是「軟體」;當然,科技進步使聽音樂非常方便,用一台手機就能聽幾千幾萬首歌,但音質壓縮也將質感犧牲掉了。
《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分3輯,分別為〈憶舊遊〉、〈思想起〉與〈昨日歌〉,內容集中在上一世紀的台灣國、台語黑膠唱片,雖然邀得嚴肅音樂領域的張己任推薦,並未涉獵當時最流行的西洋歌曲及恆久藝術價值的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