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華種"天使心"水蜜桃-太魯閣公園有機耕作之一
新網記者麻念台花蓮秀林特稿
2014/6/18 下午 11:42:31 / 生態環保
過去農民很不願意自己的耕地被劃進保護等級嚴格的國家公園範圍,因此農家與公園管理處始終有對立的心結;國內首度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從慣行農法改為有機耕作,逐漸使雙方成為伙伴關係。
 |
太管處洛韶山區種植水蜜桃的天使心果園園主周美華親手栽種的有機水蜜桃結實纍纍。(歸鴻亭攝影) |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說,要先確保農民生計,才有空間談保育,過去以保育為主的國家公園,因為限建管制與當地居民有不少衝突,目前創下第一次與居民合作,轉型很不容易,慈心基金會提供從產到銷的協助是,能夠成功的原因。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果園原本都是使用農業用化學肥料,基金會歷經5年不懈努力,剛開始頭半年上來山區很多次,拼命與農戶搏感情,讓他們信任,也邀請農民去他們經營的有機賣場參觀,使原本與太魯閣國家公園關係長期對立的農家逐漸接受,才有今日初步的成效。
 |
周美華展示剛摘下的有機水蜜桃。(歸鴻亭攝影) |
蘇慕容說,這項輔導計畫結合有機與生態保育的模式,以不噴藥維護生態環境,又能有經濟價值,進而帶動在地產業發展,目前已有9戶、面積約9公頃耕作農地通過有機驗證,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進一步規劃社區生態環境營造,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為訴求,更有助於發展聚落生態旅遊與提升遊憩品質,希望帶動附近聚落效法加入。
位於太管處洛韶山區種植水蜜桃的天使心果園是一個成功轉型的案例,果園園主周美華表示,有機果樹栽植最為艱辛,尤其是種植在山區的有機果樹,從栽植到能真正收成要經過6年,除了雜草以及病蟲害外,野生動物如獼猴的入侵採食總是讓農友防不勝防,每年收成有一半被吃光,必須為果樹穿上特製的「防猴網罩」,這種立方體狀的網罩透光性、透氣性都很好,不會影響果樹發育以及果實品質,才能真正有機會收成水蜜桃果實。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期望發展有機農業,乃至變成一個生態村。(歸鴻亭攝影) |
周美華說,天使心果園以不噴藥維護生態環境,親手栽植5年的果樹終於成長能結出果實,多年的辛苦開始有了代價,許多辛苦都化為感恩。
慈心基金會的目標是發展有機,乃至變成一個生態村,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為訴求,為聚落環境提供美麗的景觀與生命力,更有助於發展聚落的生態旅遊與提升遊憩品質。這種成功模式將帶動一波有機新風潮,結合政府的國家公園、非營利機構的慈心基金會以及農民三者的力量,為台灣的土地以及環境的永續發展,創造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