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新書 教家長帶孩子遠離過敏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8/6 下午 12:52:32 / 醫療保健
過敏是人體將外來抗原解讀為有害的物體,如細菌、病毒、花粉、灰塵等而產生變態反應,會使免疫細胞中的吞噬細胞開始活化,釋出組織胺與前列腺素,使微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癢、平滑肌收縮和反射作用等一連串的作用,小則皮膚出現紅斑麻疹,重則導致腫脹發熱等炎症表徵,這些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對自己正常的自體組織產生傷害。
|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認為過敏體質的形成,可比喻是孩子「免疫系統的教養」出了問題。(歸鴻亭攝影) |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今日出新書《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談如何讓孩子不會過敏,他表示,過敏疾病非常複雜,因為過敏並非單一的疾病,他認為過敏體質的形成,可比喻是孩子「免疫系統的教養」出了問題,當過敏症狀產生時,絕非某一天某一時刻突然發生,而是身體免疫系統長期的「教養」偏差,累積各種不利的因素,慢慢堆積的結果。
他說,超過50%的學童或多或少都有過敏困擾,過敏原、內在誘導物和外來刺激物這3種物質和過敏疾病有關。過敏原就是當接觸到這些物質的時候,如果身體對這個東西排斥、不喜歡,並選擇用過敏的方式把它趕走,像打噴嚏(過敏性鼻炎)、咳嗽(氣喘)、出疹子(過敏性濕疹、蕁麻疹、水腫)等;內在誘導物則透過「過敏基因」,比如說,孩子吸入二手菸,香煙裡的有毒物質打開體內「過敏基因」的開關,讓身體過敏;外來刺激物,指的是像乾冷空氣、喝冰水、洗熱水澡、震動等外在的刺激,誘發過敏發作。
|
黃瑽寧希望新書裡的知識能幫助更多父母在處理孩子過敏的困擾。(歸鴻亭攝影) |
黃瑽寧指出,細菌也有好壞之分,內在誘導物包括塑化劑、零食和飲料裡的色素、食品添加物、速食裡有反式脂肪,以及空氣汙染物質,會產生「壞菌」比,過敏原更可怕。當孩子暴露在大自然之中玩泥巴,晒太陽,,可接觸許多的「好菌」,反而有助增強免疫力。瑞典研究指出,有些母親用自己的嘴巴清潔寶寶的奶嘴,再放入嬰兒的口中,這些孩子長大後,過敏的機率比一般人更低,因為媽媽的口水帶有好菌。
他也強調,不少家長為寶寶洗澡用太熱的水,應該使用攝氏30度就夠了,而使用嬰兒沐浴產品,反而破壞寶寶皮膚表面的有益油脂,降低免疫力。黃瑽寧希望新書裡的知識能幫助更多父母在處理孩子過敏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