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北上 將推出"三打陶三春"與"大腳皇后"
新網記者林明蓁台北特稿
2014/8/19 下午 08:33:34 / 文化藝術
臺灣豫劇團將於10月4日至5日兩天,在台北大稻埕戲苑9樓劇場推出「女人要講理」經典豫劇《三打陶三春》及《大腳皇后》公演,由豫劇辣旦張瑄庭擔綱主演,這兩齣戲將充分展現她文武雙全的功夫底子。
|
臺灣豫劇團將從高雄北上演出兩齣「女人要講理」經典豫劇。(林明蓁攝影) |
豫劇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是中國的5大劇種之一。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表示,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更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歡迎;也因其音樂伴奏是使用棗木梆子打拍而又稱「河南梆子」。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後因河南省的簡稱是「豫」,而最終決定將該劇種定名為「豫劇」。
臺灣豫劇團起源自於民國39年,有一批從大陸撤退到越南富國島人員中包含著藝名萬麗雲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岫雲與李久濤等志同道合及曾參與過豫劇演出的演員,成立了民營豫劇表演團體中州豫劇團。民國42年在國防部支持下在高雄左營落腳,民國85年之前,臺灣豫劇團仍然屬於軍方的一個劇團,團名為飛馬豫劇隊,隸屬在海軍陸戰隊轄下的藝文團體;民國85年的元旦過後,併入教育部所屬的國光劇團,易名為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民國97年3月,為因應文化事權統一改隸行政院文建會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並更名為臺灣豫劇團;直到民國101年5月文化部成立後,正式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之國家專業藝術表演團隊。
彭宏志指出,臺灣豫劇團有3個階段性的任務,民國85年前,基本是以樂軍為主,開始舉辦豫劇隊學生班;民國85年到97年之間,則是以藝術教育、培養觀賞人口為主;到了民國97年之後,除了之前的任務之外,還負擔發揚及傳承文化的目標。
到了現在、民國103年的臺灣豫劇團分為5大宗旨目標,包括「維護傳統」、「激勵創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拓展觀眾」。
臺灣豫劇團藝術總監林幸慧說,自成立到至今的60多年來,該團累積了豐沛的創作能量,除傳統劇目外,每年製作全新大戲、更嘗試跨界合作,融合傳統與現代,擷取中西文化精華。至今更推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包公誤》、《白蓮花》、《三打陶三春》、《西出陽關》、《貍貓換太子》、《巧縣官》、《貍貓換太子續集》、《七品芝麻官》、《孟麗君》、《大腳皇后》、《中國公主杜蘭朵》、《秦少游與蘇小妹》、《武后與婉兒》、《豫韻-台灣情》、《曹公外傳》、《田姐與莊周》、《少年齊桓公傳奇》、《劉姥姥》、《慈禧與珍妃》、《拜月亭》、《約/束》、《花嫁巫娘》、《美人尖》、《量‧度》、《巾幗‧華麗緣》等;另兒童豫劇方面有:《豬八戒大鬧盤絲洞》、《龍宮奇緣》、《錢要搬家啦?!》、《快打三國》,以及說唱豫劇《阿彌陀埤》、實驗劇《試妻!弒妻!》、《劉青提的地獄》等。其中《慈禧與珍妃》,榮獲2008年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項。
此次推出的經典好戲《三打陶三春》及《大腳皇后》分別是知名編劇吳祖光與梁波的作品,先後在1997年與2000年由豫劇皇后王海玲在國家戲劇院首演,獲得好評大受歡迎。此番推出由豫劇辣旦張瑄庭重新詮釋。張瑄庭畢業於國立藝專國劇科,青衣花旦兼擅,現任臺灣豫劇團旦角演員,自幼即接受京劇科班的嚴格訓練,嗓音嘹亮、身手俐落,更多次參與豫劇演出與幕後伴唱。自西元2011年起由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親自傳授,擔綱主演《王月英鬧殿》,另在《三娘》一劇中飾演大娘,拿手絕活「踩蹺」也多次登上國際舞台,獲得高度評價。
|
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中)、藝術總監林幸慧(左一)、前來探班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右一)與演員合影。(林明蓁攝影) |
「女人要講理」爭的則是一個「理」字。10月4日演出的《三打陶三春》是齣一品夫人「打」出來的幽默喜劇。流落江湖的好漢鄭恩,口渴偷瓜,遭瓜女桃三春痛打,因此後便定下兩人姻緣。後鄭思被封為北平王,接陶三春至汴京相會,途中竟遭大將高懷德喬裝戲弄,陶三春身手不凡、打得高懷德吐露實情,高懷德口中陶三春得知這是鄭恩為測試她所設計,既傷心又氣憤的陶三春,闖入金殿找鄭恩算帳,打得鄭恩跪地求饒,即便大宋皇帝、也無可奈何。坦率爽朗的陶三春與夫君鄭恩這「打」出來的感情,可以讓觀眾在歡笑之餘,還能從戲中領悟一種辣中帶甜、別具風格的閨房之樂。
而於第二天10月5日演出的《大腳皇后》則是明朝初年的故事,諛臣舉辦燈會歌功頌德,炮製歌舞昇平景象,開國皇帝朱元璋陶醉其中。而書生王庸,題寫「大腳皇后」燈謎,發洩不滿。導致朱元璋大怒,欲治其罪,且更株連數千名書生。皇后馬秀英深明大義,出面干預,親自審案。她明察秋毫,曉以利害,運用巧智,與不可一世的皇帝丈夫周旋,終始化解了一場危機,更輔佐了朱元璋「走活了治國安邦這盤棋」。
彭宏志表示,這次也是多年以來再次造訪臺北,畢竟常駐地是在高雄,這次獲邀能來到臺北演出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且充滿挑戰的,但這挑戰會欣然的接受、更將此次的機會挑戰,看成是一種成長的動力,也希望臺北的民眾們,也能夠欣賞到這傳統藝術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