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 22國52組作品北美館登場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9/12 下午 08:32:52 / 文化藝術
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將於明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策展主軸在於呈現人類與群集的動物、數位資訊、快速成長的植物或緩慢運動的物質之間的共同棲息關係,及先於人類知覺的世界、礦物地景、植物移枝,或人類、機器與動物之間的交合狀態。
|
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歸鴻亭攝影) |
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表示,今年台北雙年展邀請來自22個國家共52組作品參展,探討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從機械發展到數位科技,變化的規模與速度超越「加倍」與「複製」的量產概念。現代科技對地球結構所帶來的衝擊,如氣候暖化、森林砍伐、土壤汙染等。藝術家們針對21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提出反省與對話。
法國籍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指出,過去60年,人類不斷改造地球,對其他物種、地質生態體系和地球結構帶來衝擊,造成全球暖化、土壤汙染等問題,他希望藉由2014台北雙年展來進一步擴展「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人類世」是1980年代始創的地質學名詞,指的是人類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諸如全球氣候暖化、森林遭到濫伐、土壤污染等,強烈地影響地球本身的結構。如今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比任何地質或自然力量更為強而有力,而科學家就稱這種變化的尺度及速度為「劇烈加速度」。
|
來自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藝術團體OPAVIVARÁ!作品〈福爾摩莎慢活茶〉。(歸鴻亭攝影) |
他指出,「人類世」概念指出了一個弔詭之處:當物種集體的衝擊力越強大、越真實,人類個體對週遭現實的影響力卻越顯得失能。個人的這種無力感便會伴隨著已獲證實的效應及整個人類物種,甚至連依之所生成的科技結構都顯得不受控制。因此,我們正在見證著以人類為中心的「人的尺度」(human scale)的崩壞。
尼可拉.布西歐說明,由於在寬廣的網絡中,人類只是諸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因此需要重新思考與協商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也需要重新考量藝術在這幅新的心靈景觀(mental landscape)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次展覽藉由52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作品,圍繞在共同棲息關係主題上,檢視當代藝術如何表現介於人類、動物、植物、機器、產物和物之間的新契約關係。無論就「人的尺度」或物的世界,《劇烈加速度》都提出大膽推測與挑戰,並對人類進程賦予某種開放式的意義及觀點,釋放出涉及政治、宗教、經濟、倫理與哲學上的參考訊息。
|
黃博志〈生產線—中國製造 & 台灣製造〉見證了成衣產業的外移熱潮。(歸鴻亭攝影) |
OPAVI-
VARÁ!是一個來自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藝術團體,他們以行動介入城市的公共空間、畫廊及文化機構,藉此建構集體經驗的相關設置,提出不同的都市空間使用建議。這次所構思的〈福爾摩莎慢活茶〉(Formosa Decelarator)包括16張吊床,吊床以八角形木結構支撐,中央還附帶一張小桌子,桌上置有各式草藥,可以泡來飲用。
黃博志〈生產線—中國製造 & 台灣製造〉(Production Line-Made in China & Made in Taiwan)內容關於黃博志母親的職業流變,從農到工再回到農的歷程,包含了台灣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其中,也見證了成衣產業的外移熱潮。
|
韓國梁慧圭展出12個擬人造型的燈光雕塑裝置。(歸鴻亭攝影) |
彭泓智多種媒材的使用,如裝置,錄像,繪畫及雕塑。他創作的主題同他的媒材呈現多重的面貌,他將藝術,宗教及人性混合在一起來討論當代文化現象及其在歷史的反射。因近期的渡輪翻船事件,洪水問題等生態議題,〈大洪水—諾亞方舟計劃〉(The Deluge Noah's Ark)表現人類在面對如此浩劫的無能為力。
吳權倫的過往創作使用多種媒材,包含電腦影像、攝影、雕刻、平面繪畫等。此計畫藉由實體展示的「礦」與脫胎於前者的影像的交互參照,延伸了「從資源到產品再到廢棄」的軸線,透過物質與數位的交換脫離了分類,使得不被考量的(廢)物之魂透過科技得以轉生。
|
吳權倫藉由實體展示的「礦」與脫胎於前者的影像的交互參照。(歸鴻亭攝影) |
朱駿騰關注於東西方對彼此世界的詮釋與想像,亦回應他對於身處環境的價值認同與質疑。作品〈伊索的蝙蝠〉(Aesop's Fables)以充盈各種演化特徵的蝙蝠作為起點,蒐集各類生物不同部位的骨骼,組合成副副不同大小的蝙蝠骨架—和諧的視感結構,卻是生物演化中滿斥渾沌的創造。
美國斯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擅長處理有關社會暴力與壓力、自傳和藝術史等議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魯比擺盪於流動和靜止、極簡主義和表現主義、質樸和污損之間。這次展出他過去10年間所創作的35幅拼貼畫。
韓國梁慧圭(Haegue Yang)利用諸如工業製品、歷史敘事和人物來營造複雜抽象的空間,通常都會以極複雜的裝置和雕塑來加以呈現,這次是展出12個擬人造型的燈光雕塑裝置。
|
比利時彼得‧布根豪特利用工業廢料及隨手取得的材料,做出大尺度的雕塑裝置作品。(歸鴻亭攝影) |
法國吉爾‧巴比耶(Gilles Barbier)展示黑色繪畫系列創作,可以視為日記或筆記。超寫實手法創作系列雕塑新作,作品和自然並置於一體之面貌,物件與人類都遭到苔衣、藤蔓、真菌以及其他攀緣植物的嫁接,再度突顯其自身介入這個世界的節奏。
比利時彼得‧布根豪特(Peter Buggenhout)追求混種形式的雕塑手法,回歸於強大的宇宙,得以創造出物件本身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利用工業廢料及隨手取得的材料,做出大尺度的雕塑裝置作品,乍看之下,它們似乎是遭到棄置的結構體或災難現場的殘餘物。
今日開幕晚會及13日開展當日,泰籍藝術家蘇拉西‧庫索旺(SurasiKusolwong)將於其展間各安排一場「黃金幽靈」的行為表演(ghost performance)。同時將於9月13日下午2點半舉辦圓桌論壇,由黃海鳴、尼可拉.布西歐多位參展藝術家瑪共同探討〈藝術家、 機器與自然〉;9月14日則由尼可拉.布西歐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蕭振邦,就主題〈關於關係〉進行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