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頻傳 應從糧食主權與小農經濟開始改善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9/15 下午 05:16:12 / 生態環保
今年兩次黑心油事件等食安問題造成風暴,衛福部、環保署、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卻大踢皮球,政府至今沒有對應良策。
|
綠黨召集人李根政針對黑心油事件等食安問題造成風暴,召開「食物安全與糧食主權」政策論壇。(歸鴻亭攝影) |
綠黨召集人李根政表示,雖然《毒管法》、《食管法》陸續在2013、14年修正與通過,但塑化劑、毒澱粉、毒奶粉、黑心油事件等食安問題卻仍頻傳。每次食安問題爆發,真正受害者並不是廠商,而是相對弱勢的族群,例如學童、外食族,但乾淨食物應是基本人權,並非只有買得起高價有機食品的階級才能享有的特權。
綠黨政策顧問、世新大學社發所助教蔡培慧指出,確保食物安全最根本的方式應該要拿回糧食主權。台灣當前的糧食自給率過低,又過於鑲嵌在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內,事實上,自由貿易卻讓我們的選擇變得更「不自由」。在資本壟斷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食物、土地與人民是斷裂的,資本為了極大利潤,壓低成本,犧牲了食物的本質與原味。台灣應該反過來思考以地方為核心的在地農業生產體系,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回到家庭農業與小農經濟,如果原料是信任的,那麼食品的信任程度也會隨之提高。
|
「食物安全與糧食主權」政策論壇提出確保食物安全最根本的方式應該要拿回糧食主權。(歸鴻亭攝影) |
上下游共同創辦人汪文豪強調,雖然食物安全衛生管理法剛於2014年修法通過,然而食管法仍存在5大漏洞,包括允許不合格的食品再進行「改製」、不明添加物可合併顯示、複方食品添加物不需查驗登記、以跨功能食品添加物逃避管制添加物的檢驗、工業及化工原料混充食品添加物等,讓台灣的食安危機仍層出不窮。此外,現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機制要求業者「自主管理」、「自行送驗」,然而,這樣的機制卻對於小農或是小廠商嚴重不公,獨立的小農或廠商並沒有足夠的資本送驗每一項產品。政府應該主動扛起稽查查驗的責任,不該將食物安全的責任全部推卸到個別廠商上。
新竹教育大學副教授張瑋琦指出,英、日等國家要求學生必須學會2至30種料理,藉此去理解食物的來源,「自己選擇食物,連帶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她認為教育與制度應該並重,目前國內已經有部分地區開始試辦食農教育,甚至將食育列為第六育,主張應該盡快把食育列進環教法當中,讓民眾有能力選擇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