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探空十號飛試成功 完成軌道大氣層動態量測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0/9 下午 05:32:49 / 科技新知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探空十號火箭科學實驗任務於本月7日在屏東九鵬基地順利發射升空,歷經520秒後落入海中,完成台灣南部上空90到286公里間大氣電離層與熱氣層耦合動態的量測,並傳回數據。
|
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陳彥升說明探空十號火箭科學實驗任務內容。(歸鴻亭攝影) |
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陳彥升指出,此次搭載了國內首次研發的「滾轉控制酬載」,也就是控制火箭轉動速度的關鍵技術在這次任務中驗證成功,代表台灣已有能力在全世界的太空俱樂部扮演一定的角色。
陳彥升表示,探空十號於7日上午11時10分發射,6秒後第一節火箭燃燒完畢並脫節,12秒時點燃第二節火箭,43秒時第二節火箭燃畢。火箭藉由慣性繼續爬升,50秒時啟動滾轉控制裝置,使火箭滾轉速率由每秒4轉降至實驗所需的每秒1.1轉以下,以減少儀器量測失真,避免鼻錐整流罩分離時與儀器碰撞。58秒時高度達到82公里,此時鼻錐罩開啟並脫離,科學酬載的藍摩爾探針、磁閥阻磁力計及離子能量分析儀依序啟動及展開,搭配其他3項儀器包括國內首次研製與飛試的中性粒子分析儀,及與日本JAXA合作發展的磁閥磁力計及太陽姿態計,共同開始進行量測。270秒時火箭到達286公里的最高點後開始下降,並於重返大氣前完成此次科學量測任務,過程中所有科學資料,都經由火箭的遙傳通訊系統即時下傳至地面接收站,以進行後續的處理與分析,最後火箭在發射後520秒落入海中。
|
自左至右為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國家實驗研究院副院長綦振瀛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科學家劉正彥。(歸鴻亭攝影) |
陳彥升說,國家太空中心於探空十號發射後,已完成階段性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自1998年開始執行探空發射以來,共歷經10次固態火箭及4次混合式探空火箭發射。除了科學酬載外,我國自主發展的衛星關鍵元件亦須通過太空環境驗證,福衛七號將使用的GPS接收機、光纖陀螺儀及過氧化氫綠能環保推進器,亦均在探空火箭上獲得驗證。
國家太空中心於探空十號發射後,已完成階段性次軌道科學實驗計畫,除執行太空科學研究、驗證自主衛星元件、建構火箭科技外,並為台灣培育出碩博生650人及科普計畫高中生300人。藉由福爾摩沙衛星系列及探空火箭計畫的執行,台灣已有能力在全世界的太空俱樂部扮演一定的角色,未來國研院太空中心將持續執行對民生福祉及科學研究能夠有所貢獻的太空任務,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的科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