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愛樂首演李哲藝"瘋,原祭" 7大原民音樂新體驗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0/29 下午 08:56:00 / 文化藝術
為慶祝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2014年屆滿10歲,推出李哲藝以台灣原住民古調為基點,為該團量身打造,融入阿美、魯凱、泰雅、布農、平埔、鄒族、卑南7大原民音樂的大型原創音樂作品《瘋,原祭》。
|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屆滿10週年,推出李哲藝7大原民音樂創作大型原創音樂作品《瘋,原祭》。(歸鴻亭攝影) |
《瘋,原祭》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結合交響樂團、合唱團編製,李哲藝表示,全曲分7個樂章,將阿美族的〈太巴望之歌〉、魯凱族〈小鬼湖之戀〉、鄒族的〈安魂曲〉,以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不同的原住民族代表古謠或旋律寫入,全曲總長度約45分鐘。
|
左為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鄭立彬,右為台北愛樂合唱團合唱指導古育仲。(歸鴻亭攝影) |
李哲藝說,第1樂章阿美族〈太巴望之歌〉古謠全曲歌詞皆為無義詞,創作年代已不可考,通常在部落辦理活動將近尾聲時,就會彼此道聲晚安,祝福在場的每一個人也能夠平安回到家;第2樂章〈小鬼湖之戀〉則是魯凱族傳說;第3樂章出自泰雅族「Rimuy Sola Rimuy Yo」,是歡樂歌;第4樂章出自布農族「八部合音」,該族歌謠的特色是重視合聲,忽略節奏與旋律的變化。其〈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國際知名;第5樂章出自平埔族,全部以器樂表現;第6樂章出自鄒族〈安魂曲〉,是阿里山北鄒族在傳統祭儀mayasvi裡,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與亡靈對話的歌謠;第7樂章是卑南族古調〈南王系之歌〉。
他對改編原住民古謠或易用這些元素再創作,都可能引來爭議或褒貶,身為創作人仍然應該努力嚐試,其中有保留原汁原味,也有從中拆解、擴張,賦予新的生命力。
|
左為新生代指揮黃思瑋,右為作曲家李哲藝。(歸鴻亭攝影) |
台北愛樂合唱團合唱指導古育仲則說,《瘋,原祭》裡「八部合音」對合唱團是新的挑戰,因歌謠具祭儀特性,通常是由長老領音,8位原民只有「嗚」和聲旋律,即興濃厚,沒有歌詞,以樂團演出如何模仿八部合音還要保留原音的純粹,是一大挑戰。
台北愛樂這場音樂會也推薦了新生代音樂家黃思瑋指揮,演出李斯特的交響詩《前奏曲》與該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鄭立彬領軍,挑戰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瘋,原祭》則除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擔綱,應由台北愛樂合唱團、兒童合唱團、獨唱陳安妮以及穆福淳合作,演出陣容將近250人。
歡慶10年有成之際,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更廣邀新作,徵求以「台北」為主題的作品,投稿者限制年齡為16歲以上至35歲以下,長度約15分鐘,入選作品除了可拿獎金,也將由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在明年4月19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