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樂迷欣賞平實作品 NSO可以多推接近平民音樂會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11/23 上午 11:09:10 / 文化藝術
近年來許多想躋身國際一流樂團的交響樂團,不論指揮家與演奏家競相推出大編制、大部頭的作品,好像不拿出馬勒、布魯克納或蕭斯塔科維契就不算夠水準的樂團或演奏家。
|
小提琴家柯爾亞‧布拉赫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歸鴻亭攝影) |
這兩天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由小提琴家柯爾亞‧布拉赫(Kolja Blacher)領奏國內應該陣容最整齊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演奏的是編制兩管的貝多芬《第1號交響曲》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台北場或許是與金馬獎頒獎典禮衝場,只有七、八成賣座,看來並沒有如有明星光環得過國際大獎演奏家演出時,許多政商人士捧場那樣的有許多熟面孔,但樂團與獨奏家的搭配仍讓好些觀眾起立鼓掌。
|
這場音樂會編制不大,推出的曲目平易近人。(歸鴻亭攝影) |
愛樂者聆賞音樂的目的大都是希望在忙碌工作後,在假期夜晚享受優美的音樂,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仍有莫札特風味,小提琴協奏曲則幾乎成為古典領域的流行作品,很適合父母帶著孩子引領入門的敲門磚,遠比19世紀後期那些作曲家充滿不協和音與艱澀難懂的作品更容易讓下一代快樂的接觸嚴肅音樂。
經常在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社會金字塔頂端的聽眾,有多少真能聽進蕭斯塔科維契「列寧格勒」《第7號交響曲》、馬勒調性解除形成「聯結樂章」的9首交響曲,或是布魯克納其實根本搞了7年並沒有完成的《第9號交響曲》,大概就是學音樂與研究音樂的人士的專場音樂會,加上樂評家加油添醋穿鑿附會的解說,自然形成象牙塔中小眾享受的樂園。
|
柯爾亞‧布拉赫領奏NSO演出貝多芬《第1號交響曲》。(歸鴻亭攝影) |
這種一年甚至好幾年才會拿出來演奏一次的作品,姑且不論其藝術成就是否巔峰造極,距離普羅大眾的接受度很遠則是必然的,縱或不苛求要與流行或跨界藝術那樣的具備「產值」,但這樣的音樂會真的常見到進場衣冠楚楚的觀眾在中場休息時聽不懂裝懂的言談,認為能朝聖一場就成為上流高尚社會階層的心態著實不少。
柯爾亞‧布拉赫這場音樂會則明顯「入世」,在現在拜歷經唱片、光碟或CD、MP3等科技產品的普遍環境裡,願意買票進最高音樂殿堂好好欣賞旋律優美他們真能聽懂的普世作品,吸引更多民眾願意接觸精緻文化,似乎遠比推出只為表演者攀越技巧與滿足少部份「巷子內」樂友更有社會價值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