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郭維國風格迥異"雙城記" 打造當代館雙面風景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1/16 下午 06:31:35 / 文化藝術
台北當代藝術館將於1月17日至3月15日展出「雙城記-陸先銘、郭維國雙個展」,策展人崔燦燦以狄更斯作品《雙城記》為題,透過台灣藝術家陸先銘與郭維國兩種風格迥異的作品視角,試圖勾勒出關於台灣社會發展的線索,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之中所反映的困境。
|
陸先銘就地建構規模巨大而貫穿樓層的超大型裝置〈奔〉。(歸鴻亭攝影) |
崔燦燦指出,陸先銘和郭維國兩位年紀相近的中生代藝術家,皆為台灣當代藝術團體「台北畫派」與「悍圖社」核心成員,但兩人的創作風格迥然不同。陸先銘「浮城過影」,呈現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係。〈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台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將目光聚焦於這座城市中崛起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這個工業化的產物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精神,展現城市中的人與光陰的變遷。
郭維國的「萬園有靈」則將連接當代館的紅磚走廊,改造成一個融合古典美學和宗教性格的純白空間,讓觀者從這個通道的幾個節點,進入藝術家以近年畫作和全新的立體作品,串聯而成的奇想空間與夢幻世界。
|
陸先銘〈路橋系列〉聚焦於這座城市紛紛豎立的現代建築紀念碑。(歸鴻亭攝影) |
歷任華岡現代藝術協會、台北畫派、悍圖社會長‧曾獲1981年雄獅美術新人獎首獎、1992年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2002年廖繼春油畫創作獎首獎的陸先銘認為,這次作品展現的是城市現代化發展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他對大至城市歷史,小至市井小民的觀察與人文關懷。〈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聚焦於這座城市紛紛豎立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透過城市的建築痕跡,探究現代化城市看似冰冷疏離卻富含人文色彩的面向。
|
郭維國寫實油畫基礎紮實,但創作的畫裡卻含有批判嘲諷之意。(歸鴻亭攝影) |
他說,這次特別跳脫本身擅長的藝術語言和媒介材料,大膽結合雕塑、影像、空間裝置等相異的媒材和形式,就地建構規模巨大而貫穿樓層的超大型裝置〈奔〉,靈感來自年輕時期創作發展的個人境遇,描述生活在社會重重壓力下的眾多小人物,猶如螻蟻般為生活打拚和日夜勞碌,週而復始的工作循環與壓力累積,以及弱勢族群迷走在社會大環境中的一種困頓心境。也為當代館的紅磚建築現地創作壁面裝置作品〈浮城〉,剪輯1998年至2006年間不同系列作品中的16個以都市為景的人物圖像,鑲進當代館外牆的16個古蹟木窗,生活中的小人物彷彿西方教堂的聖像畫窗飾。
|
郭維國全新的立體作品,串聯而成的奇想空間與夢幻世界。(歸鴻亭攝影) |
曾獲2000年美國Freeman基金會亞洲藝術獎首獎、2004年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及2006年第5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的郭維國則將連接各個展廳的紅磚走廊,改造成一個融合古典美學和宗教性格的純白空間,他在傳統古畫中,「報喜」常以枝頭上的喜鵲,傳達好事將近,喜上眉梢的意念,卻將古雅和諧的〈報喜圖〉,顛覆轉換成了雲豹撲殺喜鵲的暴力場面,將歌功頌德式的「報喜」變成批判嘲諷式的「報憂」,作品〈四君子〉也隱含類似的弦外之音。
從1997年到2005年間,郭維國不斷透過各種「自我形象」的創作,展開與自我內心乃至深層意識的對話。他表示,這個階段的創作主軸是「用矯飾、象徵、隱喻的手法,來表現隱藏於潛意識中的真實角色。」從早期的大量自畫像,到後來透過花鳥走獸,傳達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慾望,或記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他為當代館大門量身打造的〈一指向天〉,巨型的手掌指向天空帶有神聖的宗教意涵,髣髴是通往藝術家所創造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