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宏:世界遺產傳承保存應打破地域國界
新網記者麻念台/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2/25 下午 10:09:15 / 民俗古蹟
文化是一個志業,以和平的動力去思考,用文化保存概念開啟大眾的關注,修復與保護文化遺產是沒有分國界的,甚至透過經驗交流更能讓文化遺產歷久不衰,永傳後世。針對2005年韓國向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申請「江陵端午祭」成功,引起華人圈尤其中國大陸質疑一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UNESCO)世界遺產中心亞太處專員林志宏認為,將固有文化發揚,比起探究遺產發源地更為重要。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世界遺產中心亞太處專員林志宏強調,將固有文化發揚,比起探究遺產發源地更為重要。(歸鴻亭攝影) |
前總統嚴家淦先生紀念基金會理事長嚴雋泰表示,他的父親嚴家淦在1905年出生,今年是110週年冥誕,因此2月26日將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從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觀點,反思歷史城市的永續發展」專題演講,一方面是感念父親,另一方面是要朝「世界遺產,歷史城市與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這次基金會邀請到的兩位演講者除林志宏外,也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元鳳,各自分享國外與國內的實際經驗給大眾,期盼更多人投入文化工作領域。
林志宏表示,韓國提出「江陵端午祭」的申請會通過,是因為屈原身處的戰國時期文化,已與現在中國的文化有所出入,另外,無論屈原或端午節雖都不是源自韓國,但韓國對端午祭文化的重視,和現在中國相比是較不遺餘力的。他舉例說,佛教的發源地在古印度包括現在的尼泊爾,但是發揚光大卻是包含中國、台灣等東亞地區,所以不應以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來看待類似申遺的情況。
 |
前總統嚴家淦先生紀念基金會理事長嚴雋泰(右)希望台灣要朝「世界遺產,歷史城市與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歸鴻亭攝影) |
林志宏說,申遺有遊戲規則,先到先提,申遺成功只是個起點,「江陵端午祭」提供大陸方面一個文化省思的機會,重新盤點正在進行的申遺項目。去年大陸與吉爾吉斯、哈薩克3國聯合提交「絲路」,成為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首例,與「大運河」雙雙入列,即符合世界遺產中心促進國際網絡合作,打破地域國界的理念。
他指出,不管是國際社會或台灣,又或者非政府組織,從文化、和平、自由、大同等角度來推動來看世界遺產的觀念,而亞洲歷史層次是很有活力的,絕不能只靠技術層面來回應經濟、社會、文化、國際合作層面的問題。
林志宏目前負責印度、尼泊爾、不丹與中亞5國,及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世界遺產與絲路遺址的研究、督導、考核及申報等工作,並受聘擔任上海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在法國巴黎,比較重要的國際公約有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主要推動世界遺產登錄及技術配合,它是有形的、其次的2003年非物質世界遺產保護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些傳統節慶、傳統藝術表演,或是歷史空間和人,符合非物質性與傳承有關的事物、最有趣也最新的是2005年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公約,例如臺灣族群多元,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可持續性的應該要傳承下去,這稱做文化多樣性。
 |
自左至右為音樂家許博允、林志宏與嚴雋泰。(歸鴻亭攝影) |
張元鳳說,國人應培養與古蹟共存的觀念,而非刻意活化;在文物保存修復的專業底下,是包羅萬象的,比方說古蹟、建築、繪畫等,也會介紹國內文物保存修復的近況和展望,透過演講做全面性討論。
音樂家許博允則認為,相對於生理健康相關的世界衛生組織(WHO),致力於文化保存的UNESCO也可比擬為心理健康相關組織,應該用全球化文化、歷史脈絡的角度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