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導"理查三世" 挑戰莎士比亞既定壞人形象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2/26 下午 05:58:03 / 文化藝術
1483年到1485年在位的最後一任金雀花王朝英格蘭國王李察三世(Richard III),英國史學家長期針對他殺死先王遺孤奪位有疑義,但他暴君的形象因莎士比亞戲劇而被後人認定,但對理查三世是否公平有待思考。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理查三世》,用「歷史解剖劇場」的概念,探討理查三世的歷史定位。(歸鴻亭攝影) |
國家兩廳院2015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以「聲視浩大」為主題,今年戲劇院國內團隊唯一代表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由導演王嘉明挑戰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用「歷史解剖劇場」的概念,探討理查三世的歷史定位。
王嘉明表示,理查三世是英國史上紅白玫瑰戰爭期間最後一位君王,在位僅兩年,就被亨利七世擊敗,結束長期的政爭,開創英史上都鐸王朝。在莎士比亞的筆下,理查三世的形象則被塑造為駝背、跛腳、矮小、醜陋、性格暴虐、充滿心機,剷除身邊阻擾他掌握權力的人,許多人命喪在他的計謀與慾望之下,理查三世都是以這個壞人的形象流傳至今。
|
《理查三世》採肉身與人聲分離的雙簧方式,讓演員分別進行肢體表演和配音,並實驗動作與聲音在翻轉、對位與平行的各種關係。(歸鴻亭攝影) |
他說,和翻譯團隊參照現行4種中文譯本,重譯出「莎式+王式」劇本,再採肉身與人聲分離的雙簧方式,讓演員分別進行肢體表演和配音,並實驗動作與聲音在翻轉、對位與平行的各種關係,讓「我」不再只是我,每個角色身上有了各種不同的詮釋、觀點與表述,歷史意識不再只有單音,而有好幾種面向,甚至對應到現代人的情境。
不同於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王嘉明認為,歷史的真相往往與其中的政治權力結構有關,他的版本不是幫理查三世從「壞人」翻案成「好人」,而是翻案成「正常人」。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說明這齣雙簧戲的製作經過。(歸鴻亭攝影) |
王嘉明回溯《理查三世》的製作前身為2014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夏季學期製作《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整齣戲的目的以教育性質為導向,雖然在表演形式和劇本結構上有了雛形,但許多劇場美學和表演形式的可能性需再深入發展,因此就有了此次的製作。
2015TIFA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於2月26日持續到4月12日結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理查三世》是壓軸閉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