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哈姆雷特" 蜷川幸雄+藤原龍也演繹丹麥故事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5/3/26 下午 09:56:16 / 文化藝術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Hamlet),400多年來被奉為經典,也被全世界許多搞戲劇的後輩一再改編,劇中包括自我認同與倫理、心理與政治等人性衝突,成為影響世界最深遠的英國戲劇。
|
日本導演蜷川幸雄的《哈姆雷特》戲中戲台階式舞台,演出日式風味內容。(歸鴻亭攝影) |
日本導演蜷川幸雄在高壽80歲時重新編導創作這齣探討深刻人性衝突的作品,對照莎士比亞創作最輝煌時期的前期就寫出的《哈姆雷特》,無論主題、劇情、人物及語言,從西方移植到東方其實是很有一點隔閡的,縱使舞台靠炫耀的燈光與演員華麗的服裝,看來頗有英國正要取代西班牙與荷蘭獨霸歐陸,在文化上也是巴洛克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交會的黃金時代,但用日語來表達西方悲劇的文本,聽來總是很不搭調。
|
看戲的則還有丹麥宮廷的擺設與服裝。(歸鴻亭攝影) |
以希臘亞里斯多德悲劇英雄理論的模式來看,相隔近兩千年的《哈姆雷特》仍然不脫神話、英雄傳說與史詩的格局,但是若從戲劇創作的角度來看,自廿世紀以降,資訊大開爆炸速度發展,世界各國的劇作家大量將莎翁戲劇用各種方式重演、改編,甚至發明電影之後,更與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不解之緣,從1899年默片時代只有短短4分鐘的《約翰王》(King John),在百年內就把他的37部戲劇都搬上銀幕,經典的如勞倫斯‧奥立佛自編自導自演的《亨利五世》與《王子復仇記》、李察‧波頓和伊莉莎白‧泰勒這對離離合合夫妻的《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17歲奥莉維亞‧荷西及18歲萊昂納多‧懷汀合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日本導演黑澤明的《蜘蛛巢城》與《亂》等。
|
強烈的燈影與鮮艷的色彩,讓西洋與大和的場面揉搓成一團感官的刺激。(歸鴻亭攝影) |
到底是現代有太多所謂的劇作家,自己想不出原創劇本,只能找個理由去拿前人的鉅作再詮釋,還是真對莎翁作品崇拜得非要在幾百年裡佔上一席,有與這位充滿文文主義的詩人兼劇作家有那麼一點牽連,從蜷川幸雄來看,他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系列,尤其後者一生已導過12部之多,他在國際上改編莎翁戲劇登上舞台卻能融進東方美學的功力則是有令人嘆服的地位,倒真就如胡適助梁啟超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對中國開始重視莎翁地位一樣重要。
|
許多觀眾可能是為了看藤原龍也而來,一輩子第一次進國家戲劇院的殿堂。(歸鴻亭攝影) |
從這次蜷川幸雄來台重演《哈姆雷特》造成的旋風,有一部份購票觀眾應該不是衝著這位把日本歌舞伎、能劇與西方戲劇技巧結合表現的戲劇家作品,而是想欣賞2003年以21歲嫩齡演出蜷川幸雄執導《哈姆雷特》男主角,橫掃當年日本所有演技獎項的藤原龍也,歷經12年的劇場淬鍊是否有更精進的表現,甚或只是崇拜偶像進劇場而來。
|
乍看這部分,會以為是演出日本歌舞劇。(歸鴻亭攝影) |
在這方面,無論藤原龍也,還是其餘滿島光、鳳蘭、平幹二朗的演技碰撞,更多的是以日文表達十六、七世紀的英國語彙,雖然現代觀眾並不可能聽過那個時代的英文,卻還是會先入為主的感覺有那麼一點做作不協調;就如同佛烈‧辛尼曼(Fred Zinnemann)執導,保羅‧史考菲及勞勃‧蕭演出湯瑪斯‧摩爾與亨利八世的《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湯瑪斯‧摩爾在法庭上無懼面對那一批披著神聖宗教但其實是暴君下走狗的政客慷慨激昂的言辭,別說用日文詮釋,就算用現代已與當年大相逕庭的英語,恐怕也會失去那種典雅韻味。
這齣睽違22年再度來台日式《哈姆雷特》,充滿俗艷的色彩、強烈的光影與濃烈的煙霧,最後還有不比流行音樂會差的氛圍,倒是國家戲劇院少有的High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