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館"兩个习" 游文富以羽毛及竹子創作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3/27 下午 06:52:17 / 文化藝術
以自然媒材創造出如同自然風景地景裝置的藝術家游文富,為台北當代藝術館以羽毛及竹子,以「兩个习」為名,現地製作7件作品。台北當代藝術館將於3月28日至5月17日展出。
 |
游文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創作戶外裝置作品《竹木凡工(築)》。(歸鴻亭攝影) |
擅長地景裝置的游文富,與其年少從事空軍飛官時的飛行經驗有關,長期在飛機上鳥瞰壯闊地景的視覺經驗,或是置身雲朵間訓練出對氣流及光線的敏感,抑或飛機失常瀕死經驗,皆成為本展創作靈感。另一方面,游文富自小在竹子工廠的成長經驗,能夠巧妙運用自然媒材隨著季節變換而改變的特性,將「時間」因素設計於空間作品之中,使得作品如萬物生長般,隨著時間有不同風貌,成為其創作特色。
 |
游文富以羽毛首次展出全新「羽毛畫」系列作品《山水》。(歸鴻亭攝影) |
游文富表示,這次最為壯觀的戶外裝置作品《竹木凡工(築)》,歷時3個月的籌備,耗費2,500工時,以長達24公里的竹篾素材,編織結合現代鷹架構體,包覆當代館正面的建築體。他說,多給他一點時間,可以把整個當代館全包覆起來。
2001年時,當時的文建會推動「鐵道藝術網路計畫」,游文富以退役飛官的特殊經歷和羽毛創作的計畫提案,獲選成為第一批進駐「20號倉庫」的新秀藝術家,從此踏上了專業創作的另一生涯旅程。游文富說,15年來,他活用羽毛和竹子這兩種鄉土自然素材,創造了包括平面、立體、空間裝置、環境藝術、地景藝術等不同類型而獨具個人風格特色的作品,這次個展以「兩个习」為名,以文字學中部首拆解與組合的概念,發想展覽名稱,再關連到對「竹」、「羽」這兩種鄉土媒材。
 |
游文富因家中從事竹工藝事業,自幼即耳濡目染傳統手做工藝。(歸鴻亭攝影) |
他說,羽毛代表對夢想的追尋,而竹子則代表返回竹山故鄉,重新反思成長經驗。除了現地製作之作品,游文富指出,他更嘗試多媒體裝置《矢口立日(知音)》、懸吊裝置《雨云(雲)》,並首次展出全新「羽毛畫」系列作品《山水》。在《山水》系列作品中,游文富融合中國水墨山水和各國鈔票人像,暗指江山鬥爭之權力更迭。這些作品除了展現藝術的種種創意和巧思之外,也反映了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思維,併現了其個人藝術創作的整體涵構與細部脈絡。
游文富曾於2010年因施明德妻子陳嘉君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破壞他的裝置藝術事件,而演變為「藝術」與「人權」間的對立,後以撤除行動結束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