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隨興街拍反映作者內心 "大路上展"置身虛實空間


新網記者黃小玲台北特稿
2015/3/28 下午 07:02:10 / 文化藝術

 5個成熟男孩的街拍,卻像是介於這樣的清醒與睡眠之中,在非現實裡仍保有著自己的意識,在清明夢裡漫遊。簡短的文字是撰文者許戊德內心受到觸發的感受,並以「清明夢(lucid dream)」的角度串聯5位藝術家的展覽主軸。

蕭又滋認為,街拍或隨拍是擷取片段素材,如同寫文章,最後集結變成有趣的東西。(歸鴻亭攝影)
 「大路上展Road Show」於3月28日4月25日在朝代藝廊展出,參展藝術家包括陳以軒、鄭弘敬、簡豪江、李立中及蕭又滋,隨興的街拍,5人呈現的創作在虛與實之間穿梭,各個內心世界透過影像來傳達,並且按下快門敘述對世界的探索。

 陳以軒表示,想透過一群失敗的照片展示與眾不同,這次作品是將「若有手指」跟「失眠」兩個系列並列一起,前者是他在偶然間以手指遮住鏡頭,後來就以此為拍攝手法。後者是人物閉眼睛的瞬間,是接婚禮或活動攝影時拍下的,有種「莫名奇妙」的趣味。把兩種類型的失敗作交錯排列,好像眨眼睛後看到光線,卻是手指所產生的一種效果,油然升起一種矛盾感又有種韻律。

鄭弘敬常走在路上隨興拍攝,只要有相關主題的景物都不想錯過。(歸鴻亭攝影)
 當初因為無聊而用手指去遮住鏡頭,完全是無預感的效果,有時遮一點點,有時遮很多。陳以軒回想,遮的時候很巧妙,因為拍照畫面是眼睛所觀測的,刻意去遮就很像在觸碰景物的感覺,似乎是摸到了在意的東西。對觀賞者來說,也像是摸到自己的眼睛一樣。雖然第一眼可能看不出來照片是手指,當觀賞者不曉得拍攝主題是什麼,會覺得很有趣,如果知道主題,也許會有另一種看法產生。

 現在流行組照片,可能由2、30張照片湊出一個主題,藝術家鄭弘敬強調,每幅作品都是單張各自獨立的,他喜歡傳統一點,讓觀賞者可以一張一張地去看照片,而且每張打光方式都一樣平均,跟其他藝術家稍有區別。先後居住過東京和台北,以這兩個城市的街景為主,透過近拍,再把理應拍進來的畫面去掉,加上自己的影子,這兩張系列是「柱子與我的影子」,假如沒有柱子會是很普通的日常風景,但有一根柱子佇立中央當影像主體,又加上影子,有種走在路上試圖去介入這個空間的感受,這根柱子也隱含著代表他自己。這次因展覽空間有限,這個系列只展出其中兩張。

 鄭弘敬以工地這張照片說明,工地是他很喜歡拍攝的地點,因為施工過後場景就會消失,不會再有,最重要得是這張代表某個瞬間,其實是一種永恆,或許只有他拍過這張照片,等到施工完畢大樓蓋好就顯得無趣了。而這張有花、漂亮景物、市民大道、一隻鴿子往上飛,對我來說是台北的象徵,也很喜歡這張的畫面。另外兩張是日本拍攝,很喜歡鮮豔顏色的他,單純被黃顏色吸引拍下的景物。最後這張廢棄招牌雖然是夏季拍攝的,冬天做的裝飾卻遺留在上面,代表人為介入的一種痕跡。他常走在路上隨興拍攝,只要有相關主題的景物都不想錯過。

李立中拍攝形式不拘泥,但基本在尋求拍攝畫面能否帶給他一種氛圍。(歸鴻亭攝影)
 簡豪江透露,他從舊作品再添加新作品產生一種混合方式,作品是他正逢人生低潮,紀錄29至30歲在念研究所迷網失去目標的時候,面臨未來出路是學術還是藝術創作路線的兩難。並以日常生活表現他漂浮的情緒跟心境,題目原設為「29歲青春無重力紀事」,後來因年歲增長改為「無重力紀事」。攝影的特徵是拍到、看到、感受到不同的事情,這也是他為作品命名的原因,當人身處在無重力狀況下,視覺跟平衡感覺兩者分離,會暈眩變成新的感情。

 他說,這張流浪犬「飄盪的不成論」,很喜歡牠的眼神跟姿態,雖然眼神中好像有難過、迷網,可站姿堅挺,表現出迷網中,內心還是有永遠的堅持。他做生物研究時,拍下脫皮兔子頭標本,展現死亡意味,也代表他當時的精神狀態,因為兔腳在歐洲被視為「幸運符」,以此為作品命名,使其有衝突感。這張代表他自己狀態的「夢者」,是指做夢的人,人物被條紋衣蓋著,有點像非現實世界的人,又或者正在做夢,有點符合這次展覽主軸「清明夢」,持續在半夢半醒的狀態。

 簡豪江在拍攝過程中,已經擺脫迷網,決定朝藝術創作出發,一邊拍照一邊整理心境,以前的他不知道方向,事後從大批照片中挑選,符合那時心境;現在的他知道需求,拍攝時就知照片會不會符合主題,有著很大不同,對他個人來說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

簡豪江認為攝影的特徵是拍到、看到、感受到不同的事情。(歸鴻亭攝影)
 李立中表示,作品來自他在台北的生活,長期加班後一人走在路上是寂寞的,想找尋一份自我歸屬感,黑暗中的亮光特別吸引他,某種程度可感受安全感,他認為,有亮光的地方就會有人在。拍攝形式不拘泥,但基本在尋求拍攝畫面能否帶給他一種氛圍。

 他說,即便深夜打烊,還亮著的便利商店招牌,或房間外透出的亮光,某種程度有安心的感覺。長期關注在這個系列,像是蒐集獵物般的攫取好作品,等到2至3個月再來檢視,大量的作品可以反映作者內心狀態,某個時間再來檢視過去作品,可透過作品看到自己的生活。這次照片排列也有意含,中間的上下2張作品顯示作者內心渴求歸屬感狀態,左右兩旁的各9張是刻意挑選照片,編輯出「室內卻拍得像室外」或「外面看起來像裡面」,那種模糊空間狀態的界線。

 李立中持續不斷地尋求心中那份歸屬感,需要家的感覺,整個過程就是尋找,裡外已分辨不清,看起來是搖晃的、模糊的及拘謹的。因為人一出生就是孤獨的一人,脫離母體後不停尋找,某程度是透過攝影去滿足內心的空虛,按下快門後,慢慢累積照片得到滿足。

陳以軒透過一群失敗的照片展示交錯排列,呈現矛盾和韻律感。(歸鴻亭攝影)
 蕭又滋認為,街拍或隨拍是擷取片段素材,如同寫文章,最後集結變成有趣的東西。這次展覽他選擇把照片、報紙跟地圖做結合,那時拍剛好發生日本311事件,聯想到海洋、危機、核能等景物,恰巧找到1945年8月7日的《紐約時報》舊報紙,將頭版日本廣島核爆事件翻成中文放置展間作呼應,報紙背面是一張地圖,他思考後決定在展出加上地圖,以Google網站的地圖檔案很精細地組成一大幅作品,而日本會擁有核能應是被美軍丟原子彈開始的,地圖上還標有十字線為當年炸彈投放地標。以前照片去跟現在的東西做比對,對整件事情來說很諷刺。

 他強調,核能是一個災難開始,生活和拍照也是,未知的事情太多,影像讓他感覺是種不確定性,可以自由地組合。這次照片組合是有關核能會聯想到的東西,包括環境、輻射、海洋、掉下物、石頭、布上紅花等畫面其實都有彼此呼應,每個人的想像是很開放的,可以對作品抱持不同看法與意義延伸。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黃小玲 日期:2015/3/28 下午 07:02:10
關鍵字:大路上展,朝代藝廊,陳以軒,鄭弘敬,簡豪江,李立中,蕭又滋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黃小玲報導
黃小玲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