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恰恰原創20年 提供衛武營製作本土音樂劇"釧兒"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5/7/19 下午 09:18:12 / 文化藝術
上一世紀七零年代之前,台灣人喜愛的主流音樂為西洋歌曲,楊弦和胡德夫演唱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成為台灣現代民歌發展的濫觴,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揭開校園民歌序幕,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一片唱自己的民歌運動。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今年度的戲劇旗艦製作《釧兒》。(歸鴻亭攝影) |
這40多年來,民歌已經成為台灣一股屬於自己風格的音樂,而在精緻藝術殿堂裡,雖然已有少數國人作曲家的創作,仍然大部份傳播的是西方的作品,近幾年偶有本土音樂劇如《隔壁親家》、《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的製作,但以政府中央等級位階製作的音樂劇《釧兒》即將推出,象徵台灣的本土音樂劇也如當年的民歌時代,進入全新的已鄉土文化為主體的藝術發展領域。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今年度的戲劇旗艦製作《釧兒》將於今年10月8日至11日在高雄衛武營榕園北側廣場演出,該營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這齣依循百老匯音樂劇製作水準近行的本土音樂劇,參照百老匯音樂劇製作流程,以已經經過近半年的讀劇、試演、預演的前置作業,要挑戰在未來是亞洲最大表演場館裡推出,這是衛武營的責任。
|
《釧兒》描述一段歌仔戲舞台上的「第六感生死戀」。(歸鴻亭攝影) |
《釧兒》故事改編自藝人澎恰恰潛置心底近20年的原創故事,他說,從小在廟會附近長大,對歌仔戲的經典戲曲《薛平貴與王寶釧》情有獨鍾,時常以此為基底,編寫各式段子。7年前他參與台語音樂劇《隔壁親家》演出,結識該劇導演、耀演音樂劇團音樂總監曾慧誠,兩人交談間他順口提起《釧兒》的故事,曾慧誠看完劇本提出要改編成音樂劇的想法,再取得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得支持,之後找上傳藝金曲獎得主作曲家李哲藝打造音樂,將歌仔戲調與西方音樂劇融為一體,終於促成這部作品的誕生。
|
《釧兒》全部演職員今日一起宣告這部本土音樂劇票券開麥。(歸鴻亭攝影) |
澎恰恰是頗有才華的藝人,從他與許效舜合作多年的《鐵獅玉玲瓏》看得出他們充滿本土興味的草根性,許效舜這次還替《釧兒》提字,他們從影視草莽逐步跨足精緻文化的努力頗為可取。
李哲藝擔綱創作這齣夾雜國語合台語的音樂劇,一首歌曲〈I Dream a Dream〉顯示他想把這齣作品寫得更有國際觀,雖然乍聽會聯想音樂劇《悲慘世界》裡的〈I Dreamed a Dream〉,並強調主打的是另一首〈等一等〉,已他創作接近跨界風格的作曲功力,頗立仁期待,不過,要能寫出如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艾薇塔》(Evita)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猫》(Cats)的〈Memory〉或《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只要有這麼一首能膾炙人口的傑作出現,保證能立即躍登國際舞台。
|
左為藝人澎恰恰、右為作曲家李哲藝介紹《釧兒》製作過程。(歸鴻亭攝影) |
《釧兒》故事敘述因經營不善面臨解散的歌仔戲班,意外接到樂透中獎者酬神的30場演出委託,中獎者說,仙姑指定要演《薛平貴與王寶釧》,偏偏該劇是歌仔戲班不敢演的禁忌,牽出一段歌仔戲舞台上的「第六感生死戀」。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主任盧本善表示,場景融合廟會草根文化元素,《釧兒》就在戶外搭台,開場時震天的鞭炮、熱鬧的舞獅,讓觀眾重返兒時在廟口看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