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迴避的難題 核廢料最終何去何從費思量
新網記者張聿明台北特稿
2015/7/25 下午 02:09:52 / 生態環保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製造出許多對人體或生態環境有害物質,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屬與長效有機物等。台灣教授協會今日舉辦核廢料問題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核廢料處置方向。
|
台灣教授協會今日舉辦核廢料問題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核廢料處置方向。(張聿明攝影) |
台教會會長張信堂表示,現階段核廢料已很難運到國外去,如果必須在國內進行最終處置,應採納公民投票意見。要減少這些汙染物的來源方式不外乎在環境中自然代謝,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年就消失;以人為技術吸附、固化與人群隔絕;換用其他技術生產。張信堂說,到目前為止,高階核廢料半衰期長達數萬年,且放射性核廢料會不停釋出輻射,可能會傷害生物體於無形之中,因此前兩項選擇不適用。
台灣3座核電廠每年用過的燃料約150噸,低中強度核廢料每年約產生1萬5,000桶,預估除役時將有4,500噸用過的燃料以及45萬桶低中強度的核廢料。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賀立維指出,國外許多國家都為了核廢料永久儲存問題,花了相當多的精力,如芬蘭是以深埋地下500公尺的方式處理、瑞典則是以恆溫常壓下儲存等,但這些方法都需要耗掉極大經費且真的適用於台灣嗎?這都是值得省思的問題,且台灣政府處理核廢料的政策更是充滿問號,而台電的心態似乎也只是拖延,這樣下去台灣的後代勢必會成為核廢料的受害者。
|
左為台教會會長張信堂,右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張聿明攝影) |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張武修則強調,核廢料就像癌細胞一樣,須謹慎面對。全世界國家都因核廢料處理而困擾中,其高度危險性,處理時相當棘手,且不同等級的核廢料應以不同方式處理,但相同地方都是耗費大量資金。台灣政府也總是以「欺負」的方式來對待弱勢群體,違背社會正義原則。
核能研究所研究員林立夫表示,現在的核廢料難點就是儲存地點,如果現在推卸責任不處理,勢必毒害後代萬年。假使核廢棄物最終儲存地點沒有決定,許多可行方法都只是空談。最終儲存地點應滿足「合適的地質條件」、「社會經濟環境衝擊小」及「政治經濟效益高」等,建議以無人島優先。目前急需要的處置方法是以國家的力量來執行,而非閃避問題。
|
左為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張武修,中為核能研究所研究員林立夫,右為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賀立維。(張聿明攝影) |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說,由於核廢料和普通廢棄物不同,核廢料輻射(放射性物質)只要接觸,就會累積在生物體身上。現在3個核電廠運轉都已超過30年,高階核廢料都無法處理。如何妥善處理核廢料,可分為安全性及保安性,現今挑戰是高階核廢料的半衰期時間過長,並非是現今技術所以能處理,絕大部分國家只能使用拖延戰術。此外,深層掩埋也是目前重要處理方式,然而地質穩定性及地下水源流向都必須審慎考量。另外,政治層面也是重點之一,如何讓民眾信任政府政策,也是必須克服的關鍵點之一。
台教會表示,台灣人民願意用多少代價來面對核廢料的難題,絕對不是少數人去決定多數人命運。政府必須要讓人民有安全感,才有辦法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同時,資訊透明化及監督機制也是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