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北藝術節"雙城交鋒" 6位編舞家尬舞表現自我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5/8/27 下午 08:48:52 / 文化藝術
今年世紀當代舞團首次與臺北藝術節攜手合作,與澳洲藝術團體Fragment 31來場「雙城交鋒」舞力交鋒。有擅長街舞拼貼影像,有編創詭譎乖張;有人肢體如蟲,也有人彈跳如脫兔。不拘主題、創意無界,在舞蹈裡,身體就是最好的表達,跳舞不用翻譯。
|
今年世紀當代舞團首次與臺北藝術節攜手合作,與澳洲藝術團體Fragment 31合作「雙城交鋒」。(歸鴻亭攝影) |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表示,6位藝術家今年2月先在墨爾本駐村,深入了瞭解當地的舞蹈藝術發展現況,更認識當地的傳統藝術以及與當地藝術家交流,在墨爾本文化基地Arts House進行工作坊與排練,並參與澳洲當代舞蹈節慶Dance Massive藝術節呈現第一階段成果。然後8月移師台北,最終各自呈現每支15分鐘獨舞作品。
除了舞力交鋒外,世紀當代舞團的舞者,更將利用澳洲舞團來台駐村期間,邀請他們到台灣各個特色文化景點參訪,體驗台灣在地生活,並透過與台灣的交流薰陶,舞出新的藝術藍圖。姚淑芬說,相信透過深層的文化交流,能更激發出雙邊舞者的舞藝靈魂,並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融入舞蹈,讓作品貼近你我,以舞發聲。
|
自上至下為Melanie Lane、Natalie Abbott與Peter Fraser作品。(歸鴻亭攝影) |
今日綵排呈現6位舞蹈家各一小段的編舞作品,澳洲舞者善於利用燈光、道具或多媒體配合肢體表演,台灣舞者則較利用自身肢體演出,相形視覺效果較為薄弱,但也更需要思考創作層面下的社會涵義。
田孝慈的作品,是在今年2月澳洲交換駐村計畫後,對於當地文化與自我生活習慣的反思,她除了推翻自己過去的表演方式,也嘗試更多不同的人生體驗。從墨爾本的交流經驗中發生,切換語言的使用、轉譯過程中發生的錯誤與不連貫對話,讓我思考「語言」與「溝通」的價值與定位,並進一步探索自身價值的意義與自我認同。
吳郁嫺為首次參與這種雙邊交流計畫,擅長街舞的她,覺得街舞是運用自己的身體與創造一個功能性環境的表演方式。但對現代舞創作來說,外在的環境瞬息萬變,在呈現作品與揮別習慣之間,在不同的身體質地中尋找一種新的和諧,舞者的身體使用方式與速度感不斷改變,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重複,這些重複轉化為新的意義,大量的物件搓揉在舞作中,身體與物件拼貼成各式詭譎的形象,在物件和身體的交錯中,不斷將新的刺激拋向觀眾。這次的作品《圓圈之外 Out of the circle》。
|
自上至下為吳郁嫺、李宗軒與田孝慈作品。(歸鴻亭攝影) |
李宗軒的作品《殼》設定在一種靈魂開關,在沉睡的意識下,周遭事物才開始活動並與其自轉功轉互動的關係。「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自我」,則為舞作深處強烈自我統治、自我支配、自我管理、自我主宰的意識延伸。李宗軒過去累積了許多舞作經驗,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創作是一種轉變強烈的里程與印記。透過這個自創品,他除了讓大家看到他在敘事上的多元化,也為新世代的創作能量,如音軌相互堆疊般,時而空心穿越,時而厚實重擊。
Peter Fraser在台北藝術村,發現了一本書,描述了一個蒼鷺等待魚的絕對靜止,而周圍卻很熱鬧的畫面。作品《Compress/Decompress》以時間壓縮/解壓縮,探討動作相關的題材以及緊張和釋放的特別狀態。Natalie Abbott作品《YuNG & OPN (young & open)》的靈感源自在台北街上隨處可見得粉紅色與Hello Kitty的文化,她感覺這些圖騰包圍了整座城市,因此想藉由這些影像,重新探索與編譯這些文化的交集。Melanie Lane則是運用拳擊元素在表演中,透過一連串培訓,她得到身心靈上,第一次力量的灌輸與承受;作品《Titles》為探討身體對陌生、另類事物的經歷,也作為從台北,墨爾本觀察中的反映。她運用拳擊元素在表演中,透過一連串培訓,她得到身心靈上,第一次的力量灌輸與承受。就她個人而言,這個作品代表著重新探索身體,以及那些好奇、脆弱、保護和飢餓的感受。
這場呈現6位舞者的6部作品的「雙城交鋒」,8月28日至30日在台北中山堂光復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