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鱲繁養殖技術開發成功 磯釣寵兒黑毛變產業新兵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5/8/31 下午 05:44:57 / 美饌饕餮
俗稱「黑毛」的瓜子鱲,是台灣沿近海磯釣釣客心目中的夢幻魚種,但快被釣完,面臨資源枯竭問題,漁業署與台灣大學、國立海洋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作,成功研發黑毛繁殖技術,目前已能利用「箱網養殖」穩定生產瓜子鱲,打破只能靠「磯釣」捕捉的限制。
|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明,20年前台灣到處可看到黑毛,現已很少見了。(歸鴻亭攝影) |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明,20年前台灣到處可看到黑毛,現已很少見了,農委會獲國科會支持,獲4年4.7億元的預算,進行藍海經濟成長計畫,黑毛魚的養殖與復育是其中一個計畫。
|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主任冉繁華介紹成功研發黑毛繁殖技術。(歸鴻亭攝影) |
漁業署長蔡日耀指出,瓜子鱲俗稱黑毛,是台灣原生魚種,可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中國東海、台灣周邊及離島等地看見牠的蹤跡;肉質細緻鮮美,是磯釣寵兒,具高經濟價值,目前每公斤批發價為700元至1,000元不等。該魚種主要棲息台灣東北部礁岩海域,屬雜食性魚類,在幼魚階段偏肉食性,隨消化系統成熟後偏草食性,最喜歡食用大型細嫩海藻,常出沒於浪大、寬闊水深的礁岩處,耐受溫度介於攝氏8至33度C,台灣冬天寒流來襲水溫降至9度C以下,仍不會凍傷或凍死。
|
俗稱「黑毛」的瓜子鱲,肉質細緻鮮美,是磯釣寵兒,具高經濟價值。(歸鴻亭攝影) |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主任冉繁華表示,漁業署是去年初與台灣大學、國立海洋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作,成立研究團隊後,目前已收集到700多隻黑毛,成功繁殖二批小黑毛,第1批F1約1萬隻,目前在澎湖林連生養殖場養殖,在澎湖箱網養殖通過耐寒考驗,也在雲林麥寮的文蛤養殖池,扮演「工作魚」的角色替文蛤池清除藻類;第2批F2在高雄永安養殖場,原也預計有1萬隻,但因蘇迪勒颱風來襲,吹壞了氣管,目前只剩5,000隻,約3個多月大,將於9月運到東北角放流,預計4年要放養逾20萬隻。
|
瓜子鱲生活史。(冉繁華提供) |
冉繁華說,繁殖黑毛最困難在種魚取得,瓜子鱲漁獲數量有限,加上人工繁殖最擔心近親交配與基因窄化問題,過去耗時7年才蒐集700多隻,今年所幸有釣魚生態保育協會合作,出海10趟到基隆嶼釣回285尾,擴充基因庫;也成功建立餌料及人工繁殖技術。
漁業署9月將在東北角放流黑毛魚苗,同時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復育東北角滸苔、蕨藻、海木耳等藻類,提供黑毛生長環境、觀察復育情況,並同步尋找養殖業者培育種魚。冉繁華預估,幼魚約1年可為成魚,但須再過1年才會產卵消費者最快明年下半年可品嘗到養殖黑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