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嘉與焦元溥對談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3/5 下午 11:21:14 / 文化藝術
為呼應世紀的交替,國家交響樂團(NSO)這個樂季聚焦19世紀末德奧音樂,《艾蕾克特拉》(Elektra)是今年唯一的歌劇,以音樂會形式演出。
 |
呂紹嘉(右)及焦元溥(中)與參與座談會樂迷交流。(杜宥彤攝影) |
樂評家焦元溥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今日於國家戲劇院談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艾蕾克特拉》,座談會現場座無虛席。
焦元溥指出,《艾蕾克特拉》是理查‧史特勞斯作品編號58;在此之前有歌劇《莎樂美》,交響詩《唐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唐吉訶德》等,而《艾蕾克特拉》是該作曲家編制最大,音樂寫作最困難的歌劇。
呂紹嘉表示,他擔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第1年首次指揮《艾蕾克特拉》,第2次在漢堡,臺灣是第3次,也是他最有信心的一次,「我準備好了」。
他形容,該劇「兒童不宜」,極具「震撼力」。
這齣希臘悲劇敘述,特洛伊戰爭後,阿伽曼農(Agamemnon)被妻子Clytemnestra及她的情夫Aegisthus所害,他的女兒Elektra鼓勵她的弟弟Orestes入宮,殺害了母親和Aegisthus。
焦元溥提到,維也納劇作家霍夫曼斯塔(H. von Hofmannsthal)與理查‧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於1908年首演。霍夫曼斯塔認為此劇「正視死亡、魔性、神祕性、毀滅性、威嚇性,只因這些是人類存在的基礎」。
他說,霍夫曼斯塔的《艾蕾克特拉》以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觀點去解釋角色的心理狀態。理查‧史特勞斯要求霍夫曼斯塔在Elektra和Orestes相認時,增加更多歌詞去鋪陳人物的情緒。
焦元溥強調,為表現戲劇性,理查‧史特勞斯發展出「心理對位」,以對位、調性呈現角色的心理發展及彼此互動。
|
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歌劇片斷。(歸鴻亭製作) |
他指出,理查‧史特勞斯《艾蕾克特拉》不是用無調性寫作,只是寫出來是無調性的。他舉例解釋,在Elektra的部份,C小調代表死亡,C大調表現現實復仇成功,降b小調用於Elektra失意獨白時,降B大調用於她期望復仇時。在Clytemnestra的部份,b小調代表失意,B大調代表快樂。在Aegisthus的部份,又分別用d小調、F大調、F小調來呈現心理狀態。這些調性間嚴重衝突,然而分析起來卻又是合情合理的。
焦元溥稱,該劇原始編制龐大,需要111位人員,包含小提琴3部共24把,中提琴3部共18把,大提琴2部共12把,豎琴8支,法國號8支等等,理查‧史特勞斯還要求演奏中提琴的18人要自備小提琴,到了後面根本就是「小提琴火拼銅管家族」。
呂紹嘉說,可以期待美籍聲樂家克蕾兒‧普里姆蘿絲詮釋的Elektra,全劇時間100分鐘這個角色都待在台上,對於體力是很大的考驗,到了「小提琴火拼銅管家族」時,她的聲音又必須與整個樂團抗衡,非常具有挑戰性。
《艾蕾克特拉》於本月18日晚間演出唯一的一場,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