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微笑 解開漢景帝地下王國之謎
新網記者陳信妙台北特稿
2009/8/17 下午 10:12:25 / 民俗古蹟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漢陽陵博物館等單位合作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在台灣掀起一股「你,微笑了嗎?」的風潮,已經吸引數萬民眾的參觀,讓人一起感受跨越了2200年時空的幸福微笑,這不僅僅是代表著考古史上的新發現,也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微笑,是人類永久以來不變的共通語言。
漢景帝「陽陵」於西元1990年被發掘,起因是為了修築西安市區通往新建國際機場的公路,在陝西省咸陽平原進行鑽探,發現了大批無臂的裸體陶俑,裸體陶俑士兵的出現,也代表著漢景帝地下王國的正式甦醒,成為了震驚世界的「東方大衛像」。裸體士兵的謎底,考古學者進而宣告了西漢嶄新的陶俑形式,確認了「著衣式陶俑」專用於帝王陵墓。彩俑不是沒有手臂,也不是裸體示人,而是類似今日的「芭比娃娃」玩具,漢代工匠製作帶有關節,並可以活動的木製手臂,安裝於陶俑預先留好的肩部圓孔上,再為陶俑穿上絲綢衣物或皮革鎧甲,也就是「著衣式」陶俑。戴上帽冠、加上武器或是樂器等裝備,就像如今幫芭比娃娃添購新衣以及小道具一般。由於木製手臂和皮革鎧甲、絲綢等,皆為有機物質,經過千年而化為塵土。這些依照真人比例縮小三分之一的彩俑士兵,有別於秦始皇兵馬俑的一絲不茍,臉上都帶有一抹溫潤的微笑,這正是讓人最感興趣的地方。
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至今仍是披著一股神祕的面紗,引發世人許多討論想像空間;而漢景帝的微笑彩俑,可以說是讓我們「遇見中國最初的微笑」。一般認為中國塑像、畫像開始有微笑,始自於佛教傳入後,佛菩薩「拈花微笑」的典故;但是漢景帝陽陵微笑彩俑的發現,才破除此項迷思。佛教於東漢傳入,而西漢微笑彩俑比之早200年,可以證明,這是我們漢民族最早的笑容。中國第一個太平時代─「文景之治」所帶來的幸福微笑,以及對於開啟之後漢武帝偉大江山的開拓,這個微笑的力量,不可忽視,也可以說是現今人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漢景帝又如何能讓他的地下王國充滿這樣祥和的微笑呢?漢景帝劉啟(西元前188-141年)和父親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有39年承平的「文景之治」。西漢初由於秦末戰亂,社會遭到嚴重破壞。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治國,打著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無為而治思想為核心,施行輕徭薄賦、儉約不擾民、廢除連坐罪、肉刑、建立上訴制度,並親力親為,力行勸農。國家經過如此休養生息,整體呈現人民豐衣足食、國庫充實,是富庶強盛大時代的基礎,這也是為何漢俑呈現的溫和微笑之因。人民生活過得好,微笑自然就不會少,不論身處哪個時代,執政者不如把「人民痛苦指數」改為「人民微笑指數」,藉此了解施政是否真的達到人民內心所需要、所希望的。漢景帝雖然在歷史上的評價不及他的父親來得高,但是他為後人所留下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微笑寶藏。
這個跨越了千年的微笑,使我們人「身在台北」卻與遙遠的長安城、遙遠的西漢時代相互呼應,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看見了彩俑臉上一抹淺淺的微笑,讓參觀的民眾也跟著露出微笑,就像打招呼一樣地親切自然。參觀民眾許小姐本身是插畫家,她在展場中不停地用畫筆描繪陶俑的素描:「原本不打算把這些陶俑畫下來,但是看到彩俑的人物線條修長、優雅,臉上的微笑也給人很舒服的感覺,所以臨時起意把這些展品畫下來,而且捏塑技巧的表現很有趣。」帶著小女兒來欣賞展覽的石媽媽細心地跟女兒解說展場的陶俑、動物俑:「最主要是希望小孩多接觸歷史文物,小孩其實是看不懂展覽深層意義的,雖然看不懂但是可以藉此培養小孩的興趣,還有希望小朋友不要把時間花在看電視。」
歷史博物館導覽員表示:「這個特展件件都是精品,每個展品都需要細心地介紹,除了探究人俑為何沒手、沒衣服之外,第三性的人俑、女性的騎馬俑,都展現出了漢景帝陽陵出土文物的多元性,非常值得一看。人俑臉上的微笑,也是人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代表輕鬆、活潑的社會氛圍。不只表現統治者的作風、能力,重點是強調人的幸福感。可以特別注意的是,宦官的臉上是唯一沒有笑容的人俑,其實他要是有笑容才奇怪。」在導覽員幽默又細微的解說中,可以更加了解此次展出「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的重要意義,都是「盡在笑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