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烏克蘭班多拉琴 從"天黑黑"彈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4/11 下午 09:31:57 / 文化藝術

 被烏克蘭文化部列為「烏克蘭國家團隊」的烏克蘭班多拉魔弦藝術團今天抵台,唱國語和台語歌曲令人驚艷。

7位烏克蘭藝術團音樂家一起彈奏班多拉琴。(歸鴻亭攝影)
 傳大藝術總經理周敦仁表示,班多拉是烏克蘭現存最古老的撥弦樂器,琴弦有65條,演奏前光調音就要花一個小時,烏克蘭班多拉魔弦藝術團成立於1994年,由烏克蘭知名班多拉琴演奏家瓦塔曼育(Nadiya Vatamanyuk)創團兼指揮,團員由16歲至22歲年輕少女組成。

 這批遠道前來的樂團,演奏並合唱烏克蘭民謠《深井》、《雲雀》,俄式風味十足,再唱義大利歌曲《奇幻夢境》,是義大利國寶作曲家Ennio Morricone為電影《教會》創作的器樂曲,經Sarah Brightman要求他填詞而成的Nella Fantasia,也不希罕,他們唱起台語的《天黑黑》卻難得的頗字正腔圓,比再唱國語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還要咬字清晰。

 結果瓦塔曼育說,他們團員知道《月亮代表我的心》歌詞是什麼意思,但《天黑黑》一直以為是鈴聲,完全搞不清楚原來是台灣的一首鄉土民謠。

烏克蘭班多拉魔弦藝術團創辦人瓦塔曼育(左)與其女索羅米亞(右)。(歸鴻亭攝影)
 這次來台的班多拉演奏者有7位,演奏團員都是就讀音樂學院的學生,瓦塔曼育的女兒索羅米亞也一起來台灣,她們都穿著哥薩克浪漫主義時期傳統服飾,戴上指甲片彈奏班多拉,並邊彈邊唱。

 班多拉被喻為魔弦,擷取豎琴和魯特琴特長,音色近似大鍵琴,但更為幽婉動聽;這項樂器歷史超過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6、7世紀,最初僅是傳統舞蹈的伴奏樂器,在15至18世紀非常盛行,樂師們一邊彈奏班多拉,一邊演唱讚頌烏克蘭哥薩克人的歌曲,隨著時間的演變以及烏克蘭民族意識的抬頭,樂器本身也起了較多的變化,金屬琴弦漸漸取代原本的腸線,弦數和琴的體積也因應演出需要而增加,演變至今已經成為烏克蘭相當重要的代表性藝術文化表演。

 烏克蘭班多拉魔弦藝術團12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13日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14日在台中明道中學演出。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11/4/11 下午 09:31:57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蒙古民族成吉思汗祭典在臺傳承74年
宗教哲學 2025/4/18 下午 10:53:40
全球怪獸大集合 臺文館2025故事聯合國開跑
經史子集 2025/4/16 下午 06:56:52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蒙古民族成吉思汗祭典在臺傳承74年
宗教哲學 2025/4/18 下午 10:53:40
國美館即將啟程參展"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文化藝術 2025/4/17 下午 07:33:18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全球怪獸大集合 臺文館2025故事聯合國開跑
經史子集 2025/4/16 下午 06: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