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好處多 創造經濟效益生態發展
新網記者高珮詠台北特稿
2011/4/27 下午 07:16:57 / 生態環保
台灣河川污染嚴重,但污水處理廠處理的生活污水僅佔不到15%,現地處理生活污水比削減污染對河川的衝擊,因此這幾年來興建許多人工濕地,估計約有100處人工濕地完成或即將運轉。
|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解釋人工濕地功能。(高珮詠攝影) |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說明,這次團隊研究人員共同研究新北市大漢溪沿岸新海二期與打鳥埤人工濕地,研究過程中發現人工濕地對於生活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以及氮磷等營養鹽,皆有極佳的處理效果。
林幸助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濕地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有很多面向,包括保育瀕危生態、生物多樣性、溫室氣體減量、淨化水質、景觀遊憩教育以及滯洪等效益。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兩處人工溼地在研究期間共吸引了58種鳥類、7種魚類、3種哺乳類、8種兩棲爬蟲類、152科的陸域昆蟲、34種水棲大型無脊椎動物、3大類的浮游動物和85種藻類。
|
台北市野鳥學會何一先說明人工濕地與生態關係。(高珮詠攝影) |
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也顯示魚類和鳥類的物種數會隨著溼地面積擴大增加,水棲大型無脊椎動物則會隨著植物覆蓋度提升而增加,所以藉由人工濕地的設計和妥適管理確能提升河溪岸生物多樣性。
林幸助強調,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一樣,能發揮同等生態功能,不過人工濕地受面積的限制,與自然濕地不同。
台北市野鳥學會何一先表示,冬候鳥來訪濕地,算是意外的驚喜,鳥類是濕地金字塔頂端的族群,鳥類越多代表食物鏈更為複雜。
他說,這幾年有很多人工濕地產生,人工濕地的維護,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配合,方能維繫生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