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喧囂裡的靜謐 緣起等閑琴館
新網記者陳宛君台北特稿
2011/5/3 上午 03:12:47 / 經史子集
行過麗水街,才拂去穿梭車龍的喧囂嘈嚷,一縷撩撥琴弦的清音,悠悠地繚繞。
|
等閑琴館主人王惠文在古琴聲中等待有緣人。(歸鴻亭攝影) |
或許是門前那一排節節昂然的竹骨歲枝,又或許是屋內微黃的自然光調,讓這裡彷彿入定了一般,還添妝了一抹不輸落霞的色澤,而待夕日西曬之時,展開一場人文與詩對話的,這裡是「等閑琴館」。
「獨坐幽篁,彈琴長嘯,城人不知,知音相照。」引用了片段王維的「竹里館」,或許多少能繪出這裡的寫照。自二十幾歲起,古琴即與她相伴,彼此皆成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知音」,穿著一身素黑的館長王惠文淡淡的笑著說,只是喜歡文化、喜歡泡茶、喜歡偶而的老朋友敘敘、還有相伴有年的知音古琴而已。
古琴,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悉在上古神話,就有神農、伏羲造琴的傳說,但真正最早的實物琴,是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從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與現代古琴相仿。指著大廳牆上六把古琴的其中一把,王館長說,那是南宋的。「古琴依形狀不同,有神農氏、伏羲氏、仲尼氏等等種類之分,音色也略微不同,而用來造琴的木頭也有等級之分,最好的木頭是宋朝杉木,音色最沉,價位也最高。」
|
當等閑琴館等不到有緣人經營不下去時,牆上這把南宋古琴就將進入拍賣市場待價而估。(歸鴻亭攝影) |
大廳後方,一列清朝書法家娟秀的字跡裱框懸掛,素樸淡雅。「琴館裡的東西、陳列佈置的,有些伴著我二十到三十年了,從小到大搜集的,還有一些旅途中因為緣分而帶回來的。」王惠文從身後略矮的一只檜木櫃裡,拿出一個圓形黑色頗為沉重的石製棋盒,又指著一旁提了字清雅的仕女花瓶,說是從日本帶回來的。「我覺得是個緣,會在旅途中遇著,會與它們照對眼,我覺得真的是個緣。」
才定神一看,琴館裡包含桌椅,許多都是用檜木做的。王惠文說,「那是老房子拆下來的廢棄料,廢物利用,也環保。」大廳裡駐立的兩根柱子,據說也是百年的老杉木,總是一鼓令人氣定神閒的香韻。大廳還陳列了許多的文字譜,不同於現代的五線譜,以文字紀錄古琴指法與動作,非中國字典裡能尋覓到的字體。琴館分上下兩層,樓下是禪味樸實的琴室,平常駐館老師教授之處。
其實當初創這間琴館只是純粹喜歡文化,王惠文表示,「在高雄也有一間琴館在經營,台北的朋友覺得台北應該也開個琴館,所以就建了,當初也沒有想過經濟收入的問題。」她大笑,「反正經濟不好就把那把南宋的古琴給賣了!」頗為相信緣分的她還說,等閑琴館「真的是磁場對的人就會進來!」
待到夕陽西曬,輕啜著肅穆與靜謐的氛圍,伴著偶而所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琴音,微黃的色調依舊,檜木的氣韻依舊,撩撥琴弦的摩擦聲也依舊。滌塵過後,臨走之時,心中不自覺的浮上這番話「緣起、緣至,總是緣」。等閑琴館,之後也將依舊尋覓與它有緣的人,喜愛古琴、或是喜愛這樣氛圍的人,踏入這塊小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