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前夕文化界聚首 談臺灣藝文之思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5/3 下午 11:33:19 / 經史子集
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愚溪表示,2010年才慶祝文協成立一甲子,今年欣逢建國100年,再一輪新生,文藝可使大家降低對物質需求,回到心靈富足層面,明日將於國家圖書館舉辦54文藝節慶祝大會暨第52屆中國文藝獎章頒獎典禮。
|
第52屆文藝獎章獲獎人合影。(杜宥彤攝影) |
該獎最年輕的得獎者徐曼妮表示,5歲學琴,9歲學中國笛至今。中國樂器有各自的記譜方式,像擅長笛子的人要演奏琵琶,就要再學會琵琶的譜,有些裝飾音跟轉音是西方樂譜沒有辦法精確標示的。
她提出,現在學國樂比以前環境好,因為古早都是口傳心授,例如她老師學習的年代是要聽錄音帶抄譜的。
徐曼妮說,在杭州錄的《牧笛協奏曲》,目前還在製作中,應該會由普音公司出版,歡迎大家透過樂曲認識她。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釋惠敏說,文藝在苦難時帶給人希望,使人在安樂中也不會驕縱。她舉出日本藝人渡邊謙錄製、朗讀宮澤賢治的詩作《不怕風雨》,文藝帶給人們同體悲欣的結合。
水彩畫家洪東標自述,於水彩領域堅持創作40年,在四湖海岸植物園寫生時,看到漲潮,感於文藝即是捍衛國民精神生活的河堤。
當代藝術家楊奉琛表示,專業只是技術,將文化融入生活才是重要的。政治、文化、經濟是國之3足,需要絕對的平衡,缺1不可。臺灣的政經世界知名,然而文化卻一直被打散,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希望各式文化人集結,影響政治界走向真、善、美。
戲劇學者劉重威強調,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
資深舞蹈工作者曾照薰說,36年因為其父母婚變頓失精神力量,還好藉著舞蹈支持,921震災時曾帶學生去災區義演。感嘆現代宅男、宅女缺少真實人際互動,藝文應該是連結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重要活動。
文山社區大學電視編劇講師李元凱指出,電視是第9藝術,文建會改為文化部是協助臺灣文創產業的當務之急。建議政府把餅做大,積極投資電視、電影、流行音樂、工藝、設計、數位內容產業。
他強調,「文創一定要講故事」;「鬍鬚張」是成功的文創產業,它曾推出骷顱頭的鬍鬚張潮T、總統套餐等等,將臺灣小吃文化行銷到海外。又如,立委翁金珠的兒子劉學軒和國樂科系團員成立無雙樂團,該團音樂像電玩配樂,扣緊美女為主題,在大陸造成轟動。
|
第52屆文藝獎章最年輕的得獎者徐曼妮。(杜宥彤攝影) |
李元凱作品包含中視花系列,對媒體亂象的看法,他說,新聞局有審查制度,最重要的是媒體的自律、自我要求。
他指出,日劇《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情愛是表面,主要是傳達對愛滋病感染提高警覺,不要排斥愛滋病患。
李元凱感嘆,大家不願意投資,製作單位都跑到對岸經營14億人口市場,造成臺灣工作機會減少。
對於韓流於臺灣電視頻道旺盛,他說,韓劇《許浚》一幕女主角將繡字的手帕送給男主角的畫面,手帕上繡的是中國李白《玉階怨》,該劇還有李時珍,皇太子讀《中庸》、《孟子》橋段,中國文化都變當成韓國文化了,臺灣在此同時卻在「一支番仔火」打轉,搞不好下一代真的會以為棒球國手王建民是韓國人。
對於「編劇」,李元凱認為,可以用2個日文字代表,一是shitsuke,日文漢字由身跟美組成,表示人我之間相處次序之美。一是omoiyari,體貼、思念、同理心。編劇要有好故事及順序編排,9大藝術統統都要會,不能跟社會脫節。
他笑稱,編劇是「要」學系,是一門什麼都要學會的學問。
今年榮譽文藝獎章共3人獲獎,小說獎得主為電影《化城再來人》的主角周夢蝶(本名周起述),高齡九十歲。美術獎得主李義弘是水墨畫家、攝影家,水墨作品融入攝影觀點,構圖獨特。音樂獎由郭苑芝獲得,他是在台灣第一位完成正歌劇《許仙與白娘娘》、第一位發表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
第52屆文藝獎章獲獎名單如下:
- 文學創作獎(散文):阿盛(楊敏盛)
- 文學創作獎(新詩):顏艾琳
- 文學創作獎(專欄雜文):龍影(官有位)
- 文化教育獎:釋惠敏法師(郭敏芳)
- 美術創作獎(油畫):楊世傑
- 美術創作獎(水墨):吳漢宗
- 美術創作獎(版畫):李國坤
- 美術創作獎(水彩):洪東標
- 美術創作獎(雕塑):楊奉琛
- 美術創作獎(書法):林國山
- 音樂獎(演奏):徐曼妮
- 音樂獎(演奏):何鴻棋
- 舞蹈獎(舞蹈教學):曾照薰
- 戲劇獎(國劇表演):楊宇敬(楊敬明)
- 戲劇獎(戲劇教育):石光生
- 戲劇獎(戲劇教育推廣):劉重威
- 戲劇獎(影視編導):李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