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有權利享受沒有恐懼的生活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5/6 下午 11:03:46 / 人權社會
現代婦女基金會在民國99年,11個據點共服務了10,000位受暴婦女。
|
教大附小的小朋友獻上祝福的康乃馨,並喊出"幫助受暴媽媽"的口號。(杜宥彤攝影) |
內政部門99年度家庭暴力通報案件為105,130件,較前年成長一成七。該基金會於母親節前夕召開「媽媽不痛,我秀秀!」關懷受暴媽媽記者會,告知全國的母親們,「你絕對有權利享受沒有恐懼的生活」。
遭遇家暴可撥110報案、婦幼保護專線113或0800-434-434貓頭鷹434防暴申訴監督專線,各縣市政府也設有「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曾為家暴個案的鐘女士自述,她在親友反對聲浪下,嫁給小她5歲的先生步入第二段婚姻,結婚一個月未滿,她被打得奄奄一息。她擔憂才新婚就離婚,會被人看不起,拒絕回娘家,繼續被家暴5年都不敢告知娘家,怕沒面子。對她家暴的男人以鮮花、蛋糕、下跪、哭泣等,加以「背負很多眼光」、「自己覺得可以做得好」持續婚姻近30年,期間口服、外用的藥都用,藥布一疊疊的買去貼。
她提到,心疼她女兒自小看到吵架的場景即默默拿掃把清理現場,原本女兒開朗的個性變得沉默,親友誇她,「你把女兒教得好好」。到民國98年9月7日下午兩點,小孫女目睹她遭她先生施暴,嚇得嚎啕大哭,她決定離婚,「抱歉無濟於事,要站出來把它終結掉」,去年完成離婚手續。
她對受暴婦女呼籲,「你絕對有權利享受沒有恐懼的生活」,要勇敢離開施暴者;告知施暴者,「你有難以面對的問題,不要對你最親愛的的家人、老婆宣洩」。
鐘女士表示,希望政府對於協助受暴婦女的資源更豐盛一些。
她提及,一個朋友婚後當家庭主婦領公婆的零用錢,沒有經濟基礎不敢離婚,持續受到家暴,前幾天從12樓跳樓自殺,躺在病床上,靠胃管進食。
律師賴芳玉提出3個個案,個案一:小女孩在其父拿刀要殺其母時,擋在她母親身前,她父親先強暴女兒再殺傷妻子。個案二:一位婦女遭先生家暴,婚姻2年內得到14張驗傷單、13張施暴者的悔過書,某天她先生將客廳弄得面目全非,赤裸裸的躺在地上睡覺,她看到她女兒還要跨過他去,「為什麼要讓孩子生活在這麼不堪」的環境?她決定離婚。個案三:遭受婚姻暴力的婦女被施暴者賣到性產業,她從2樓跳窗逃跑,被打,逃到公園後遭輪暴,已經變成遊民。法官判監護權時問代表女方的律師,「你怎麼覺得監護權可以判給媽媽?」
賴芳玉說,「很多法律是幫不到媽媽的」。
現代婦女基金會於100年4月26至29日針對18至64歲之民眾,舉行網路「受暴媽媽困境調查」有效問卷數4,409份,抽樣誤差為95%信心水準之下,正負1.5%。
|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姚淑文以圖表說明受暴婦女數劇。(杜宥彤攝影) |
該調查顯示五分之一(20.7%)的受訪者表示,其親友曾是受暴媽媽,更有近一成(8.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媽媽就是受暴媽媽,顯示母親受暴的問題在台灣並不罕見;若根據本調查結果及台灣人口比例加權推估,台灣約有7.8%育有子女的女性是受暴媽媽,估計人數超過30萬人。
問及受暴媽媽為何不離開受暴環境的原因時,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受暴媽媽是為了維持家庭的完整性(佔57.3%)、害怕加害人傷害孩子或親友(佔55.0%)、心疼孩子沒人照顧(佔51.7%),或因經濟依賴無法自立(佔50.6%),部分也可能因為心中仍期待對方會改變(佔49.8%),而無法離開受暴家庭。
受暴媽媽留在受暴環境中,心裡仍有許多擔憂及煎熬,包括孩子的生命安全遭受威脅(佔75.4%)、自己的生命遭受威脅(佔55.8%),或是孩子目睹家庭暴力而導致身心的不良影響(佔54.4%)。若受暴媽媽為安全自行離家,最大的壓力將來自對方可能採取報復行動(65.5%),而對孩子的思念(64.9%)、可能以後無法看到孩子(62.8%)及經濟無法自立(44.1%),都令自行離家的受暴媽媽難以承受。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姚淑文表示,根據該會實務經驗,經濟問題可能成為受暴媽媽是否離家的重要考量,她們會評估離家帶著孩子是否能養得起,1/5受暴婦女屬家管沒有收入,而6成3的受暴者本身就是家計負擔者。
有78%的民眾同意「安全是最重要的,受暴媽媽應該不顧一切馬上離開家」,而75.3%的民眾不認同「完整的家對孩子來說最重要,受暴媽媽自己委曲一點沒關係」。68.7%的民眾認為「孩子跟著媽媽總是比較好,所以受暴媽媽無論如何要把孩子一起帶著離家」,而對於「只要確定孩子有人照顧,受暴媽媽自己離家沒有關係」表示贊成及反對的民眾比例差不多都近四成,受訪者大多認為受暴媽媽應將子女的身心安全做為是否離家的考量。
姚淑文指出,孩子不應背負母親安全這麼大的責任,應該是由社會來負責。現代婦女基金會持續第五年推動「受暴媽媽扶助計劃」,提供專業的社工服務、緊急庇護轉介、法律協助、出庭陪同及心理輔導工作,讓受暴媽媽能成功脫離暴力的陰影。然而各項經費不足,急需各界援助,因此該會發動捐款活動,邀請企業及民眾共同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