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亞鋼琴家卡蒂雅喜歡阿格麗希獨特但不模仿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6/3/15 下午 07:32:56 / 文化藝術
來自喬治亞共和國新生代鋼琴家卡蒂雅(Khatia Buniatishvili)首度來台,將在3月16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辦首度來台的鋼琴演奏會
 |
來自喬治亞共和國新生代鋼琴家卡蒂雅首度來台舉辦鋼琴演奏會。(歸鴻亭攝影) |
。
贏得2003在基輔舉行的霍洛維茲國際鋼琴比賽特別獎及奧地利鋼琴家雷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ya)創立的喬治亞青年音樂家基金會的比賽首獎,2008年拿下第12屆魯賓斯坦鋼琴大賽銅牌與觀眾獎的卡蒂雅表示,比賽為她開啟許多機會,但比賽不是人生的全部,真正的藝術不是比賽輸贏可以決定的,音樂沒有高下,只存在不同的詮譯。
卡蒂雅1987年出生於喬治亞共和國,與姐姐(Gvantsa Buniatishvili)受喜愛音樂的母親啟蒙,開始接觸鋼琴。六歲時,她以獨奏家的身分與交響樂團合奏,隨後被邀請到瑞士、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以色列及美國等地演出。
她說,並贏得觀眾票選的最佳演奏獎。在音樂風格上,首先擁抱早期的鋼琴大師,包括拉赫曼尼諾夫、李希特、顧爾德;最喜歡阿格麗希的獨特,但卻不將阿格麗希視為她應該要模仿的對象,她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模仿,因為模仿會讓音樂喪失原真性。她認為自己是個「全然的二十世紀人」,因此卡蒂雅並不是那麼認同現代的鋼琴家。
 |
卡蒂雅(左)最喜歡阿格麗希的獨特,但卻不將阿格麗希視為她應該要模仿的對象。(歸鴻亭攝影) |
無論是獨奏音樂會或室內樂音樂會,卡蒂雅的演出包括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阿姆斯特丹的皇家大會堂音樂廳、維也納愛樂廳。這次臺灣演出曲目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史特拉汶斯基《彼得路西卡》以及李斯特作品等,是選自她的新專輯「萬花筒」,她說,取名為「萬花筒」是因為她認為萬花筒捕捉了現實世界的當下,並轉化成美麗多彩的景象,音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