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南斯拉夫 "共同境地"回溯第二代離散鄉愁
新網記者蘇筱雯台北特稿
2016/9/22 下午 08:00:19 / 文化藝術
敘利亞難民潮目前影響全歐,2年前由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總監鍾斯.彥斯(Jens Hillje)發起、以色列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帶領7位在柏林定居的南斯拉夫難民第二代,以田野調查方式,重新了解1990年代巴爾幹戰爭下的家族流亡故事,編成劇作《共同境地》,這部戲最主要的出發點是給與尊敬的故事,並結合舞臺上主角們真實的生命歷程傳達給觀眾。
|
《共同境地》最主要的出發點是給與尊敬的故事,並結合舞臺上主角們真實的生命歷程傳達給觀眾。(歸鴻亭攝影) |
7位演員們不同的背景聚集尋找共同的自由理想,從演員以幽默風趣方式演繹出角色複雜的家族背景,卻可以看出背後鄉愁抹過去的淡淡哀愁。雅葉.洛能表示,這部戲縱使涉及種族衝突和禁忌議題卻也依舊要創作出他們共同境地,就是為了傳達因戰爭而聚集多元種族不迷失自我,尋求自由和種族尊重的心境,作為對已消失國家的呼喚。
|
《共同境地》演員Dejan Bucin(左)與劇院總監鍾斯.彥斯合影。(歸鴻亭攝影) |
他們將這段旅程經歷搬上舞台,從1990年代的大事記帶出演員們歷經的戰火記憶:前南斯拉夫外交官之子的德揚,衣食無虞卻因著戰爭,一夕間成了領取糧食的難民;身為Disco女王的凡尼莎,住在塞拉耶佛,她兩週未能出門,掉了一顆牙齒,全因為她的窗戶是狙擊手的射程範圍;瑪黛雅與雅斯米娜,她們年齡相仿、長相相近,旅途中發現,原來各自的父親曾是集中營的管理者與階下囚;亞歷克斯在幼年時從塞爾維亞搬到德國,從未歷經過戰爭的他,在旅程中回想起家人在戰爭中被炸死,產生了強烈的愧疚感;德國籍的尼爾斯與以色列猶太人歐莉特,在旅途中以不同的思維,來看待這場戰爭,尼爾斯總帶著「德國角度」理性而抽離的看待旅程所歷經的一切,歐莉特則帶著猶太人的性格看世界,也替《共同境地》增添博君一笑的元素,讓整齣戲在眼淚和幽默笑聲中,將演員們所背負的過去輕輕放下,走出歷史刻畫於身上的傷痕。
|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左一)與《共同境地》演員。(歸鴻亭攝影) |
演員們提及到,關於這部劇組組員們都是第一次一起合作而具備無比挑戰,最珍貴莫過於是一起透過這部劇中不同種族歷史展開尋根之旅。他們也分享互相真實的人生秘密,並認識到選擇分享自己的私事除了希望自己得到解放之外,也希望觀眾們也深感其受劇中的所謂解放的自由感。
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指出,希望未來也可以看見台灣劇作家用這樣巧妙創作力釋出本土文化歷史故事。
2014年首演後引發討論,曾獲得2016年柏林戲劇獎的《共同境地》,將於9月23日至9月25日於城市舞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