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潘松帶"熙攘之間"出版 與"巨流河"互相輝映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7/21 下午 09:37:32 / 經史子集

 退休教師潘松帶今日在台北光點舉行長篇小說《熙攘之間》新書發表會,出席者有其子記者潘罡與翻譯家潘勖,作家愛亞、出版人陳念萱、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常務理事邱秀芷、樂評家符立中等人。

潘松帶(左)發表長篇小說"熙攘之間"新書,在新聞界服務的兒子潘罡(右)親情站台。(杜宥彤攝影)
 現年78歲的潘松帶說,該書完成是個意外,退休後本來想當個小販,沒想到成為作家。起源於他的兩個兒子請他寫日記,「我那個時代你們怎麼能想像」;1982年開始寫作該書,以其經歷大陸、香港與台灣的生命故事為本,累積到手寫稿將近900,000字,他學習操作電腦,刪改更動後完成小說體裁600,000言,如此大部頭接洽出版社時處處碰壁,在其子努力奔走下,由甯文創完成出書心願。

 潘松帶回溯,他1933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年少遭遇國共內戰、「三反」、土改鬥爭、「知識份子改造」,偷渡到香港殖民地,1958年踏上台灣體驗「白色恐怖」。「我不寫歷史只剩下幾個名詞」。

 他介紹,該書主線為政治,提及「白色恐怖」時,他與其他人被警政單位抓去排排站,審訊者告知「因為你沒有思想問題」需盤問結案。又如,彰化縣試辦「論語教學實驗」,他對抗官商勾結集團卻被記申誡事件,是「人生很大的污衊」。

 潘松帶強調,皮肉受傷治療會恢復,心靈受折磨是一輩子難以忘記,「事情是親身經歷難免有情緒」。該書並探討中國文化中大男人主義,續絃是理所當然:女人於丈夫死後再嫁卻被街坊鄰居非議,前夫子女還被視為「拖油瓶」,他為該稱號感到心酸與不平。

 潘罡指出,他的父親常言此生最自豪是「不說謊」,透過《熙攘之間》可以讓讀者看到不曾經歷的歷史、歷史演變,與政策下放到幾億人時,發生了什麼事。對「政策真正有感受的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人只有一生,為何要被糟蹋?為何有白色恐怖?為何民兵隨便遊戲殺死地主在那個時代是不被追究的?

 邱秀芷讚譽,《熙攘之間》較之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靈山》、台大教授齊邦媛自傳《巨流河》更動人;潘松帶的文字有血、有淚、有時代的意涵。

 她舉出,《熙攘之間》偷渡香港的段落,描寫氣象、風、氣流、如何行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只不過如此」。

 愛亞發言,1949年與其後的報導文學,多半是描述老榮民、隨國民黨抵臺的生活。《熙攘之間》將1949到1958年的寫得很細,讀者可跟著潘松帶的眼睛看見廣東家鄉場景、事件、當地人的情感,搜尋也未必可搜尋到這麼多資料;其與《巨流河》、作家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描寫台灣不同。

 符立中評,《熙攘之間》是南/男版《巨流河》,潘松帶花20年思索他自己的生命,對歷史交代。

 他指出,「范藍欽」曾對於齊邦媛之父齊世英親日有不公平的文字,齊邦媛自願住進養老院後寫作《巨流河》沒有怨恨,只是交代。

 陳念萱形容,《熙攘之間》像武俠小說,她3天3夜一口氣將該書閱畢,「我看完非常感動」,該書初版1,000套。

 旺報總編輯黃清龍說,潘松帶《熙攘之間》描寫人物、歷史、風貌是清流之作;兩岸從1949年敵對、封閉、消解至交流,60年來的隔閡,希望海峽兩岸書籍多交流,相互了解、吸收對方優點。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經史子集
專題:杜宥彤 日期:2011/7/21 下午 09:37:32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杜宥彤報導
杜宥彤報導列表
50年代黑貓歌女 "白香蘭"傳奇流​芳
文化藝術 2011/8/5 下午 11:55:00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