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館本館重新開幕 展出臺灣雲豹櫻花鉤吻鮭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11/20 下午 06:33:50 / 經史子集
已有百年歷史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歷經兩個月閉館修復,明日將重新對外開放,並更新常設展,推出「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透過臺博館館藏動植物標本、礦物石、原住民重要文物,及與臺博館有關係的代表性博物學家介紹,回顧百年來歷史。
 |
百年歷史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歷經兩個月閉館修復,明日將重新對外開放。(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臺博館本館建築於1915年完工,是20世紀初臺北城重要的地標建築。每次閉館整修都有不同的時代意義,過去曾有過3次閉館整修紀錄,包括1961年因戒嚴統治,將戶外南向陽臺改為室內展示空間;1994年文建會推動文化參與和文化風氣,增加3樓展場空間;2001年因331大地震館舍受損閉館修復。本次則是臺博館建築1998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後首度進行修復,各項作業都採用更高的規格和嚴謹的程序。
鄭麗君指出,古蹟具有文化資產身分,在修復過程中最難的並不是還原成原貌,而是如何找回失落的技術。例如過去廊道使用的人造大理石牆面,目前臺灣已無相關技術人員,團隊遍尋日本、英國及義大利等國的相關案例,經過繁複的試驗才著手修復。此外,臺博館也利用3D掃瞄技術複製燈具進行展示,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早期的精緻工藝。她特別呼籲大眾,以保存文化資產的高標準共同珍愛博物館,並倡議文化資產應編列維護的預算,落實文化保存工作。
 |
文化部長鄭麗君細數臺博館本館的4次修復史。(歸鴻亭攝影) |
臺博館建築本體本身就極富參觀價值,也是國內最早的自然史博物館,擁有超過11萬件生物、岩礦、化石標本,以及人文藝術類藏品。該館館長洪世佑說明,古蹟具有文化資產身分,在修復過程中最難的並不是還原成原貌,而是如何找回失去的技術。例如過去廊道使用的人造大理石牆面,目前臺灣已無相關技術人員,團隊遍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相關案例,經過繁複試驗才著手修復。各項作業都採用更嚴謹的方式和規格,除了古蹟壁體、室內白華及木作腐朽修復等,也同步進行高壓機電更新工程。
「發現臺灣」常設展是臺博館預定陸續推出的3場常設展中的「首部曲」,展出367件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臺博館藏品共計265件,含已宣告滅絕的「臺灣雲豹」標本、霧社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生前唯一遺留的貝珠踝飾、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稀有礦石「北投石」、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珍寶「龍宮翁戎螺」等多項臺博館珍貴蒐藏。
 |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說明更新常設展的內容。(歸鴻亭攝影) |
另外,俗稱「櫻花鉤吻鮭」的臺灣鉤吻鮭發現至今正好一百年,重新開館將推出「鮭鄉何處?臺灣鈎吻鮭發現100周年特展」,從臺灣鈎吻鮭的前世今生、形態特徵、生態角色等揭露繽紛的鮭魚世界,並透過豐富多元的展示服務,彰顯臺灣在環境生態保育的成果。
還有國內首次以飛蟲為主題的「昆蟲飛行秘技」特展,重現臺灣自然史特色。各展覽詳細內容及相關推廣活動可至
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