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在地阮劇團演出東石鰲鼓背景故事"水中之屋"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11/23 下午 05:18:09 / 文化藝術
阮劇團新作《水中之屋》是劇作家許正平以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田調經驗完成的作品,以台灣少見的新文本方式寫成,作品中呈現對人與土地的關懷思考,強調在地原創。
 |
自左至右為《劇本農場》計畫主持人王友輝、《水中之屋》編劇許正平與阮劇團團長兼《水中之屋》導演汪兆謙。(歸鴻亭攝影) |
《劇本農場》計畫主持人王友輝表示,他從2013年開始帶領這個以劇作家為主體的計畫,有系統培植臺灣當代中文原創劇本,每年規劃完成3部作品,5年來累積10餘部原創劇本,而《水中之屋》是第1屆計畫完成的第1號作品,近年在臺灣、上海、北京進行多次公開讀劇,但觀眾質疑如此文學性濃厚的文本,如何在舞台呈現,歷經創作、讀劇、出版,現在終於踏上製作最後一哩路,由阮劇團以完整的製作規模,集結演員及設計群今年正式登場。
 |
《水中之屋》以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田調經驗完成的作品。(歸鴻亭攝影) |
編劇許正平指出,他到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進行田野調查產生的靈感,描寫出以當地為背景,3個幼年好友歷經一場大水過後,各奔東西20年又重逢的故事,這也開啟他「東石三部曲」計畫,《水中之屋》是首部曲,2015年創作的《家的妄想》則是第二部曲。
 |
《水中之屋》隱含個人對於莫拉克風災後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思考,觀眾可感受當年電台廣播風味。(歸鴻亭攝影) |
許正平說,這是由嘉義在地背景出發的故事,《水中之屋》隱含個人對於莫拉克風災後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思考,這齣戲以聆聽經驗為主,觀眾可感受電台廣播、床邊童話故事、雜貨車的熟悉聲音,以東石在地感覺觀看人事物,把水災、颱風、青壯人口離鄉、生態保育,還有青年返鄉的本土元素議題帶入劇情,與阮劇團近年改編西方經典的臺語演經典系列完全不同,在地原創劇本也將成為阮劇團日後製作的另一個風格與特色。
 |
《水中之屋》把水災、颱風、青壯人口離鄉、生態保育,還有青年返鄉的本土元素議題帶入劇情。(歸鴻亭攝影) |
阮劇團團長兼《水中之屋》導演汪兆謙說明,過去該團風格以喜劇為主,此次換新風格,原本擔心觀眾的接受度,嘉義首演後發現年長觀眾反應,從戲中勾起故鄉故里的記憶,對創作出來這齣以臺灣西南沿海漁民家族生活為題材的創作十分認同。
阮劇團2017最新創作《水中之屋》,24日至26日將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