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師林金鍊改良懸絲傀儡"跳鍾馗"成儀式劇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7/12/24 下午 03:17:10 / 民俗古蹟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今日於大稻埕戲苑8樓推出「傳統藝師林金鍊傀儡戲藝術特展」,將廟口酬神文化與偶戲藝術緊密連結,介紹國內懸絲傀儡「跳鍾馗」藝師林金鍊收藏器物,以及家傳百年的「符咒木印版」。
 |
傳統藝師林金鍊介紹國內懸絲傀儡「跳鍾馗」。(歸鴻亭攝影) |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處長林信耀表示,臺灣傀儡戲與宗教儀式密不可分,驅除邪煞是主要功能,臺灣早期北部傀儡戲「跳鍾馗」儀式被視為禁忌,多半不建議民眾觀看,不僅蒙上神秘色彩,也造成文化沒落失傳。
 |
林金鍊展示家傳書寫符咒,右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處長林信耀。(歸鴻亭攝影) |
林金鍊出生布袋戲家庭,父親林祥是新竹景春園布袋戲團長,他一身的懸絲傀儡跳鍾馗技藝傳承自父親,後來為了學習北部布袋戲的操偶方式,拜入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門下,布袋戲沒落之後,加上心繫跳鍾馗,決定捨布袋戲從事家傳的懸絲傀儡跳鍾馗。
 |
林金鍊布置平時所用的跳鍾馗法壇及展示儀式所用的法器、珍貴圖像紀錄等,包含百年歷史的家傳符咒木印版,相當難得。(歸鴻亭攝影) |
林金鍊將其傳統「跳鍾馗」的傀儡儀式改良成儀式劇場,他說,「跳鍾馗」不僅單純表演,更著重儀式進行,有神壇、法器、符咒相互運用,儀式才能順利進行,常見的法器如「法索」、「鹽米」、「淨水」、「五方旗」、「青銅劍」、「日月傘」等。將瓦片踩破,是破除煞氣所用,日月傘是鍾馗所持法器,法師持有視為鍾馗親臨,五方旗是調遣天兵天將所使用,而百年歷史的「符咒印版」是林金鍊家傳古董,早期許多符咒用手書寫,也使用木刻版印刷,現場也有展示林金鍊親自書寫符咒,這是「跳鍾馗」儀式須使用到符咒。
 |
「傳統藝師林金鍊傀儡戲藝術特展」展出林金鍊之收藏,一窺儀式偶戲的神祕面貌。(歸鴻亭攝影) |
高齡84歲的林金鍊表示,進行儀式的偶戲需要半個月先期準備,早期流傳孕婦不能觀看的禁忌,請來天兵天將庇佑,準備靈符庇佑平安,為了讓現代人親近跳鍾馗技藝,他將跳鍾馗表演藝術化,猶如劇場表演,而破解傳統禁忌方式有3方面,第1,跳鍾馗儀式的鍾馗戲偶皆有開光入神,第2,調遣天兵天降鎮守五方,保護參與民眾及地方,第3,符咒的使用配合儀式的進行。
這項特展呈現鍾馗是負責除煞驅邪的神祗,現場布置「跳鍾馗」法壇,例如鍾馗戲偶、景春堂跳鍾馗香案、香爐、古董燭台、大繡旗。他布置平常使用法壇、法器,最珍貴是家傳百年歷史的「符咒木印版」,目前非常罕見,另有「景春堂」展演珍貴圖像、影像記錄,帶領觀眾一窺傳統「儀式偶戲」的神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