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帝夫麥柯里"阿富汗少女"首度在華語世界展出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8/2/23 下午 09:33:33 / 文化藝術
國際攝影家史帝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今日抵台,為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台灣首次攝影個展「晃│影」揭幕,展出包括《阿富汗少女》、《印度沙塵暴》、《飛行的男孩》、《斯里蘭卡漁夫》,及展前先行來臺拍攝首次發表的作品,總共近130幅。
|
國際攝影家史帝夫‧麥柯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台灣首次攝影個展致詞。(歸鴻亭攝影) |
2009年柯達克羅姆膠片停產,柯達將最後一卷膠卷送給史帝夫‧麥柯里,顯見他在攝影界的重要地位,而史帝夫‧麥柯里也用這卷膠片創作了Last Roll of Kodachrome系列作品,這次也在展覽中呈現。史帝夫‧麥柯里表示,照相攝影在數位年代的普及下,人人幾乎都有手機、相機,這種現象已經是趨勢,不應該排斥,能夠成為經典藝術的照片,通常具備了不論時間過了多久,都還是能夠帶給觀者情緒上或視覺上的衝擊的特質,無論是用甚麼器材或技術拍出來。
|
史帝夫‧麥柯里攝影個展「晃│影」展出近130幅作品。(歸鴻亭攝影) |
熱愛旅行的史帝夫‧麥柯里來台灣之前才和妻子、小孩旅行至復活島、大溪地,14個月大的女兒就已經跟著他環繞世界3次,他說,喜愛旅遊讓他自年輕便開始思索,從事什麼職業能夠不斷的旅遊,在大學開始學習拍攝影片以及靜態攝影的課程,大學畢業後,從事兩年的新聞攝影,之後前往印度展開自由攝影生涯,並陸續為包括《國家地理雜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提供精彩照片。
|
史帝夫‧麥柯里在記者會台上還反拍台下群眾,毫無架子。(歸鴻亭攝影) |
好照片令人過目難忘,把生命的軌跡、生活的經驗賦予形象,並形塑記憶的結構,經典攝影作品甚至能把歷史衝突以影像表達。史帝夫‧麥柯里為了這次個展,曾提前來台並拍攝許多作品,策展人陳昌仁說明,次展出有學術上的雙重意義,一方面藉由史帝夫‧麥柯里來訪,讓臺灣直接與全球攝影藝術界語境對話接軌,另一方面藉由這次展覽,重新定位他的攝影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並開啟東西方攝影文化交流新契機。
|
「晃│影」策展人陳昌仁介紹史帝夫‧麥柯里作品《阿富汗少女》。(歸鴻亭攝影) |
史帝夫‧麥柯里1950年出生費城,1974年畢業於賓州州立大學藝術及建築學院取得攝影及歷史學位,從事兩年新聞攝影後前往印度展開自由攝影生涯。1979年起數度穿越巴基斯坦邊界,喬裝成當地人深入阿富汗戰區,1984年時在難民營拍攝出《阿富汗女孩》,其不安卻堅毅的翠綠色眼眸,直視著人心最深處的撼動,並於1985年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經典代表作,1986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展開了行經全球的攝影生涯。秉持他過人的勇氣與冒險精神,還有細膩深刻的洞察力,拍攝的作品不僅色彩濃烈絢麗,且超越文化和語言的隔閡,傳達精采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