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以"非典型"手法呈現"告白"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8/3/10 下午 05:12:58 / 文化藝術
朱宗慶打擊樂團2018第一季年度公演以《告白》為題,集結「非典型」打擊樂曲目,今晚在臺北國家音樂廳首演,為「綻放美好關係的非典型告白」音樂會巡迴拉開序幕,接著將依序於3月23日、3月24日在高雄至德堂與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耳提面命團員演出的要求重點。(歸鴻亭攝影) |
《告白》音樂會安排10首「壓箱寶」曲目,有電子音樂襯底的螢光鼓棒,也有以注音符號4個聲韻為主的人聲效果,還有喇叭聲與吆喝聲重現二手車販售氛圍,不僅趣味盎然,且詼諧幽默,挑戰打擊樂表現的無限可能。
朱團今天下午舉行這場音樂會彩排,藝術總監朱宗慶全程盯場,針對打擊樂手每首曲目速度、律動、氣氛、收音進行檢視,對團員表現甚至現場收音、舞台效果仔細要求,力求晚間演出的完美呈現。
 |
演奏者圍繞木琴移動,讓打擊樂手化身火星人。(歸鴻亭攝影) |
針對「非典型打擊樂」,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吳思珊表示,除了觀眾平常看到的木琴、鐵琴等舞台上的經典樂器之外,配上意想不到的肢體、黑光、電音、生活器具等元素,以打擊樂型式呈現,就是「非典型」。
朱宗慶則指出,該團多年投入委託創作、跨界創新,除了以各種琴、鼓共同敲打合奏演出打擊樂「典型」作品,也和愈來愈多的「非典型」擊樂創作相遇,這些「非典型」的擊樂作品,打破打擊樂慣常表達方式和媒介,擴大觀眾對打擊樂演出的界定和想像,並逐漸具備「自成一格」的屬性。
 |
朱宗慶全程盯場,對團員表現甚至現場收音、舞台效果仔細要求。(歸鴻亭攝影) |
為了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聆賞體驗,朱宗慶解釋,他以嚴格標準從表演形式、樂器呈現等層面,多次調整後決定最終演出曲目,因為非典型音樂會不使用演奏家所慣用的樂器,而是嘗試透過其他方式創造出打擊樂聲響,並且達到專業的呈現,看似輕鬆,實則困難重重。
錢南章早期為朱團創作《媽媽奏鳴曲》,這次以人聲模擬打擊樂,完全沒有使用任何的樂器,僅以注音符號4個聲韻和輕聲發音安排口語的節奏。《這不是一顆球》同樣顛覆打擊樂想像,演出者與預錄聲音合作,透過大量的身體敲擊與誇張的動作表情,將節奏肢體化,玩出一顆觀眾看不到的球。
 |
駐團作曲家洪千惠創作《圓桌武士》,大膽使用10位打擊樂手協力演奏10顆定音鼓。(歸鴻亭攝影) |
《火星部落》是融合戲劇元素的熱鬧樂曲,演奏者圍繞木琴移動,讓打擊樂手化身火星人;通常1人演奏多顆定音鼓,駐團作曲家洪千惠創作《圓桌武士》,大膽使用10位打擊樂手協力演奏10顆定音鼓,以默契呈現戰鼓聲四起的中世紀傳說。
這次音樂會也帶來多首未曾演出過的打擊樂曲,包括作曲家艾文‧崔文諾的《振臂疾呼》,一邊運用擴音器有節奏地呼喊,象徵群眾為社會事件抗爭的團結吶喊。傑森‧楚庭小鼓作品《謝謝你 (____)》,完全沒有使用到鼓棒擊打,而使用琴槌、刷子、手指和硬幣敲打鼓面發出聲響;朱團創意改編的〈π〉用動作的「拍」結合圓周率「π」無窮無盡的概念,名曲改編配上趣味生活器具再改造,超乎觀眾期待。
還有極具挑戰性的合奏作品《颶風》、結合黑光與電子音效的《秀逗》,以及用喇叭聲和吆喝聲重現二手車販售氛圍的《二手車銷售員》,所有曲子皆挑戰打擊樂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