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節 9/30台北光點講座活動登場
新網記者吳思萍台北特稿
2011/9/30 下午 09:43:14 / 生活藝術
「2011純原樣原住民文化節」以「土地」、「女性」、「未來」為主軸,自9月30日至12月4日於台北光點每週安排不同的演講,文物展覽、市集、紀錄片放映,讓民眾了解原住民文化的歷史風貌。
 |
野桐工坊創辦人尤瑪.達陸展出泰雅族經典的「貝珠衣」,以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技法,綴有上萬顆由俥渠貝磨製而成的0.2公分閃亮貝珠,重達3公斤。(歸鴻亭攝影) |
野桐工坊創辦人尤瑪.達陸展出泰雅族經典的「貝珠衣」,以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技法,綴有上萬顆由俥渠貝磨製而成的0.2公分閃亮貝珠,重達3公斤。為了重製貝珠衣,野桐工坊花了20年時間到不同博物館尋找製作資料,訓練婦女編織、磨貝珠才製作而成。
史料學者莊永明表示,現今台北有很多地名都是早期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所命名,例如萬華古地名「艋舺」即是凱達格蘭族的分支巴賽族對獨木舟的稱呼,而圓山的大龍峒、北投、八里等地名都展現了巴賽族生活的足跡,19世紀初,漢人移民日漸增加,侵占原住民土地,才迫使平埔族從平地遷移至山區。
現今熱門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即是賽德克族人受日本欺壓下的抗爭活動,後來演變為台灣歷史上最大的抗日活動-「霧社事件」,賽德克霧社事件的後裔郭明正,也將口述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族語傳承。
 |
史料學者莊永明表示,現今台北有很多地名都是早期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所命名,例如萬華古地名「艋舺」即是凱達格蘭族的分支巴賽族對獨木舟的稱呼。(歸鴻亭攝影) |
卑南族為青少年辦的猴祭與大獵祭,通常在12月24日晚上,部落青少年赤裸上身、臉塗灰炭、手持香蕉夜挨家挨戶驅除邪穢,而隔天則進行猴祭以刺殺猴子培養青少年膽識與勇氣,現今以草編的猴子代替,而大獵祭則是以部落老人陪同青年上山,指導狩獵技巧與野外求生,打獵回來再為青少年戴上象徵光榮的花冠。
原住民文化節舉辦不同講座講述原住民的歷史傳說,包括琉璃珠對排灣族的意義、泰雅族的吟唱文化、排灣族的口鼻笛吟唱藝術、鄒族的製陶工藝、原住民文學、原住民衣飾文化的發展等。
「2011純原樣原住民文化節」由行政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南村落執行,舉辦有關原住民的歷史、飲食、傳統工藝、音樂、文學、展覽、電影紀錄等共37場活動,使民眾更了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