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田引用研究報告 長時間使用手機恐會導致腦中長瘤
新網記者徐容儀台北特稿
2018/10/23 下午 07:19:17 / 醫療保健
一位56歲男性電腦工程師,數月前逐漸出現右側耳鳴現象,像蟬叫聲持續存在,影響睡眠需長期靠安眠藥幫忙,就醫檢查醫師判斷聽力正常可能是壓力過大導致。而近日逐漸出現後腦鈍痛及平衡感漸差的情況,至門診經角膜反射測驗發現右側異常,腦幹誘發電位檢查顯示腦幹神經傳導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腦幹邊的「小腦橋腦角」有一個2.5公分的腦膜瘤。
|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引用國外研究報告,認為長時間使用手機恐會導致腦中長瘤。(歸鴻亭攝影) |
另一位76歲男性退休企業主管,左側耳鳴一段時日,近來出現輕微左臉麻木現象而就醫,角膜反射測驗左側異常,腦幹誘發電位檢查發現腦幹神經傳導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左側「小腦橋腦角」有一個1.5公分的聽神經瘤。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指出,據研究約有15%的人曾遭受嚴重耳鳴的困擾,引起耳鳴原因很多,其中以神經性耳鳴最難治療,神經性耳鳴俗稱「腦鳴」,小腦橋腦角腫瘤是造成神經性耳鳴的重要且常見的原因之一。這兩位患者經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後都恢復良好且不再有耳鳴現象。
|
黃啟訓說明小腦橋腦角腫瘤是造成神經性耳鳴的重要且常見的原因之一。(歸鴻亭攝影) |
黃啟訓解釋,「小腦橋腦角」(cerebellar pontine angle)是位於耳骨內側,小腦與腦幹間第5至第12對腦幹神經經過的三角間隙。醫學統計10%的顱內腫瘤發生在此狹小的三角間隙內,小腦橋腦角腫瘤有80%是聽神經瘤、10%是腦膜瘤。此處的腫瘤早期不易發現,但由於緊鄰腦幹生命中樞,倘延誤治療又常會導致嚴重的生命危險,宛如潛藏在腦內的百慕達三角危機。
|
「小腦橋腦角腫瘤」早期症狀主要有單側耳鳴或聽力減弱。(歸鴻亭攝影) |
他說,「小腦橋腦角腫瘤」早期症狀主要有單側耳鳴或聽力減弱,佔85%、臉麻、頭昏、平衡功能異常;晚期則會有手抖及運動功能障礙等,最後壓迫腦幹將會有致命危險。
根據Carlberg於2009年的回顧研究報告,過度使用手機長達10年以上,罹患腦瘤的風險有顯著增加的現象;Interphone Study亦在隔年指出,過去10年追蹤共13國民眾,長期使用手機超過30分鐘而瘤症纏身的比率,亦有相似論點。2017年Neta Analysis調查10年以上20至29歲群眾,此情況亦同。目前針對青少年族群,以嚴謹且細緻的跨國研究共14國2,820位10至24歲民眾,於日後將提出相關報告。
|
黃啟訓以模型解釋「小腦橋腦角」的位置。(歸鴻亭攝影) |
黃啟訓表示,手機的射頻輻射是否會致癌尚無定論,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公告手機電磁波為2B級潛在致癌因子,雖然目前對使用手機與腦腫瘤的關聯性尚有爭議,但包括美國聽神經腫瘤醫學會(The Society for Neuro-Oncology(SNO)在內的許多學術機構都呼籲,聽手機時儘量勿靠耳朵太近,建議用手機通話時,可開擴音或是使用耳機,並留意通話時間;夜間睡眠時,避免將手機放置靠頭部太近。
黃啟訓呼籲,手機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對於腦部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建議養成良好使用習慣,降低對健康的危害。此外,倘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