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之後 白先勇再推經典崑曲新版系列
新網記者林虹汝台北特稿
2019/1/16 下午 07:12:14 / 文化藝術
十多年前,白先勇攜手蘇州崑劇院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十多年後的今日,又帶來的新版的崑曲作品,將蘊涵深厚藝術與文學的作品帶來台灣。
|
作家白先勇再推經典崑曲新版系列,攜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帶來的崑曲劇目是《白羅衫》、《潘金蓮》、《玉簪記》。(林虹汝攝影) |
享有「百戲之祖」的崑曲,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東方人最深的感情,透過身段及唱腔的呈現,讓一舉一動、甚至服裝、舞台,都追求「美」的極致表現。作家白先勇即是被這種「美」所感動,9歲那年,初見梅蘭芳演出《遊園驚夢》,崑曲的纏綿婉轉、一唱三嘆,在他心裡埋了籽。數十年後再看崑曲,復興崑曲之情便在他心中冒芽破土,因而有了復興崑曲之情。
白先勇表示,崑曲在發展上其實有許多困境,像是新興演員的缺乏,以及觀眾群的老年化,青春版《牡丹亭》加入現代美感,讓傳統脫胎換骨,更積極前進校園推廣、演說,確實引發了「崑曲復興運動」,在經歷了3百多場的巡迴後,培養了許多新的青年觀眾。
讓傳統脫胎換骨,白先勇強調「創新,必須尊重古典」。他說,崑曲有6百年歷史,已發展出非常嚴謹程式化表演,每邁出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必須守住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彰顯崑曲「雅部」藝術的精緻。
這次帶來的崑曲劇目是《白羅衫》、《潘金蓮》、《玉簪記》3齣形式、戲路相當不同的崑曲經典。白先勇指出,在選戲上他刻意選擇風格不同的戲劇再加以改編。
|
編劇張淑香說明新版的崑曲作品對原著進行了大幅翻轉。(林虹汝攝影) |
《白羅衫》是崑曲上十分常出演的經典劇目,故事線不談男女愛情,描寫的是親情,是關乎人性的父子情義與罪惡救贖之間的掙扎。上京赴試的書生徐繼祖(俞玖林飾)受老嫗與長子長媳之託,帶著信物「白羅衫」,尋找失散多年的蘇雲夫婦。但編劇張淑香對原著進行了大幅翻轉,建構出一個在親情理法、忠孝難全之間,徐繼祖與徐能(唐榮飾)父子關係之間的矛盾與掙扎。編劇張淑香說明,他在改編《白羅衫》時完全顛覆原本的結構與主題以及傳統繼續的意識形態,表現出現代人在感性與理性中的辯證。形式上也完全跳脫了公案劇總是懲奸除惡、大快人心的套路。引發的不僅是人世的悲歡離合,更有如莎士比亞劇般的內心拷問與悲劇意蘊。
白先勇認為,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給予新的詮釋、新意。在21世紀的現代,在人性上應該要有更多全新的詮釋。另外,《白羅衫》是一部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手戲,對於巾生戲見長的主角俞玖林,在《白羅衫》中的小官生行當更是其藝術生涯裡的新突破。
|
服裝設計曾詠霓更對劇中人物下足功夫,設計非常精美。(林虹汝攝影) |
《潘金蓮》原名「義俠記,是以潘金蓮為主角,敘述在封建社會中這位敢愛敢恨的剛烈女子備受壓抑的愛恨情仇。潘金蓮一向是一位負面女性角色的代表,但在新版崑曲中,用現代的眼光,從人性的角度,甚至是一個女性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多采多姿的爭議人物,引起觀眾的畏懼與憐憫。3位主演分別由呂佳飾演潘金蓮,屈斌斌演出武松,柳春林更分飾兩角,詮釋外貌與性格迥異的武大郎與西門慶。其中武大郎相當難演,需要踏出獨有的「矮子步」。在舞台設計風格,是以「民俗風」方向發展,服裝造型設計曾詠霓更對劇中人物下足功夫,設計非常精美。
延續《牡丹亭》的情真情深,《玉簪記》講述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於寺廟中的禁忌之戀。作為典型的崑曲,兩位主角俞玖林與沈豐英在載歌載舞的形式中依然展現了絕佳的默契。舞台採極簡、寫意風格:董陽孜的書法及奚淞的繪畫藝術創造出一個舞台上的水墨世界,加上美術總監王童的服裝設計讓整場節目更加淡雅精緻,以生動的線條藝術塑造一片詩情畫意,為崑曲創造了戲曲表演藝術前所未見的新境界。白先勇表示,《玉簪記》在美學上達到最高的要求,這齣是容易演俗的劇目,但這次的改編將兩人的愛情演繹得很高。
|
崑曲有6百年歷史,已發展出非常嚴謹程式化表演。(林虹汝攝影) |
崑曲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化瑰寶、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所有的表演藝術中美學程度達到最高的一門藝術。今年2月份,應兩廳院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之邀,白先勇再度擔任總策畫暨總製作,攜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向台灣觀眾分享崑曲之美。這次重返台北國家戲劇院,將於2019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搬演不同時期製作的3齣戲、3種風格,以完整台灣觀眾的崑曲視界;同時,在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支持之下,巡演新竹、台中、台南,並進入大學校園,向年輕學子講述崑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