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特生中心全球首度完成黑面琵鷺基因組定序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9/3/7 下午 09:52:50 / 生態環保
驚蟄前後會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名瀕危(CR)物種,是全世界關注的珍貴物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壽先合作,日前完成全球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完整定序,獲得黑面琵鷺共約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
|
自左至右為李壽先研究團隊代表葉佳芬、特生中心姚正得副研究員及所長楊嘉棟。(歸鴻亭攝影) |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日宣布,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攜手合作,完成全球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完整定序,特生中心所長楊嘉棟表示,全球僅存不到4千隻的黑面琵鷺,有3分之2以臺灣的西南沿海濕地作為度冬地。為更完善發展黑面琵鷺保育政策,有必要藉由基因組所蘊含的大量資訊,了解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在歷史上的變化趨勢,以推估過去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黑面琵鷺族群數量。
|
姚正得說明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定序研究結果。(歸鴻亭攝影) |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瀕危物種的研究材料取得相當不易,2015年冬天在臺灣南部因救傷1隻雄性黑面琵鷺時,根據當時檢查血液時所獲得高品質的DNA樣本,展開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定序研究,發現黑面琵鷺的基因組草圖長度與已發表的其他鳥類相當,目前經初步解讀後比對出基因組中約1萬2,774個基因。
|
從基因組可偵測到黑面琵鷺發生過近親交配,但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族群仍保留相當的遺傳多樣性。(歸鴻亭攝影) |
姚正得說明,1990年期間黑面琵鷺族群曾一度僅存不到300隻,使用基因解碼後的數據,提供保育規劃依據,為目前全球生物基因組解碼的合作趨勢之一。近年來,如蘇門答臘犀牛、貓熊等基因解碼紛紛出爐,而透過瀕危物種基因解碼,確實有助於評估瀕危動物的環境適應潛能、族群動態、降低瀕危的事件發生、擬定保育政策等。臺灣繼推出帝雉基因組解碼、粉紅鸚嘴基因組解碼後,首度發表黑面琵鷺基因組圖,不僅為全球首發,同時確立黑面琵鷺基因組應仍具有相當的環境適應能力,只要能維持族群不墜,應仍有極高的永續潛力。
特生中心說明,黑面琵鷺大約從25萬年前的1萬隻逐漸下降,到近萬年前經歷一個較大的下降幅度,族群數量約6千多隻,一度僅存不到300隻,從基因組可偵測到黑面琵鷺發生過近親交配,但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族群仍保留相當的遺傳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