癒合傷口突紅腫感染偶然分枝桿菌 再晚治療恐截肢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9/3/11 下午 09:12:18 / 醫療保健
55歲的趙先生,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在工作監工時左腳掌不慎被鐵釘刺傷,立刻就醫施打破傷風疫苗,經包紮敷藥後返家,傷口狀態良好,只是10天後已癒合的傷口卻開始出現紅腫熱痛,再次就醫,經細菌培養結果為偶然分枝桿菌,所幸接受抗生素和手術清瘡治療後病情好轉,得以逃過截肢危機。
|
臺北榮總科部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黃鈴茹介紹偶然分枝桿菌。(歸鴻亭攝影) |
臺北榮總一般內科主任黃惠君表示,由於門診口服抗生素治療仍未好轉,趙先生住院接受抗生素與手術清瘡治療,經過細菌培養結果為偶然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感染,更改抗生素對症治療後,病灶處的紅腫開始好轉,傷口穩定並縫合,住院16天後出院,於門診持續接受口服抗生素3個月治療後復原良好。
|
偶然分枝桿菌若未經適當治療,可能造成截肢危機。(歸鴻亭攝影) |
該院內科部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黃鈴茹說明,非結核分枝桿菌又區別為生長速度快與生長速度慢兩大類,過去因為缺乏良好的快速鑑定的方式,只能依靠醫師的臨床經驗、感染部位與生長速度快慢來決定用藥,但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臺北榮總已可利用分生晶片方式鑑定出超過17種非結核分枝桿菌,提供臨床醫師治療上的參考。
|
黃鈴茹說明偶然分枝桿菌為分枝桿菌的一支,存在於環境中,生長速度快。(歸鴻亭攝影) |
黃鈴茹指出,偶然分枝桿菌為分枝桿菌的一支,存在於環境中,造成的感染並不多見,較常出現於外傷後的續發性感染,可引發軟組織的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傷口感染、骨髓炎等。北榮從2014至2017年利用分生晶片的方式僅分離出27株,此菌存在於環境中,生長速度快,較常出現於外傷後的續發性感染,可引發軟組織的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傷口感染或是骨髓炎等,治療需有效的抗生素,必要時需外科清創,與一般的細菌性感染比較需要較長的抗生素治療。
|
左為臺北榮總一般內科主任黃惠君,右為黃鈴茹。(歸鴻亭攝影) |
黃鈴茹提醒民眾,一般傷口的癒合時間約2周,如發現傷口遲遲未痊癒,就應前往就醫,查明確實病菌,才能對症治療。若傷口遭到偶然分枝桿菌感染,需採取3至6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必要時也需進行外科清創,提醒民眾就醫期間應與醫師配合,避免小傷口變成大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