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兒童藝術節將中山堂化身遊樂場
"這裡沒有大野狼"創造獨一無二親子劇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9/7/24 下午 08:52:48 / 文化藝術
2019臺北兒童藝術節適逢20週年,以「你好不一樣」為主題,希望大小觀眾能在多元展演活動中,以不同以往的視角看表演,委託來自設計、音樂、戲劇、教育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組成樂遊聚夥伴,共同創作《這裡沒有大野狼》,於7月20至28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帶來總計16場演出。
|
《這裡沒有大野狼》導演陳煜典(中)說明製作理念。(歸鴻亭攝影) |
《這裡沒有大野狼》,結合參與式劇場、肢體律動、打擊樂及遊具裝置,並採分齡方式,依年紀設計寶寶親子場及學齡親子場。透過改造劇場空間,讓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可以融入其中,打破舞台限制與看戲的框架,使整個中山堂變身成大型遊樂場,劇場變得「好不一樣」。
導演陳煜典表示,《這裡沒有大野狼》的劇本取材自臺灣作者陳姿尹創作的繪本《誰才是大野狼》。製作團隊樂遊聚夥伴希望透過選用臺灣新生代繪本作品,讓它在劇本對話的發展中,引領臺灣的小朋友更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城市風景與人文特質。
陳煜典指出,像是《小紅帽》這樣的經典故事,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很「誠實」。所有的聽眾在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能跟著故事走到最後,這就是《小紅帽》受眾人喜愛的原因,也因此讓無數世代的藝術家持續將它做為靈感,說給每個時代的小孩聽。
|
這裡沒有大野狼》打破表演只在「舞臺」上的限制,在整個中山堂的空間進行。(歸鴻亭攝影) |
《這裡沒有大野狼》打破表演只在「舞臺」上的限制,在整個中山堂的空間進行,觀眾不再只是坐在觀眾席,將跟著表演者一起遊覽各個空間,穿梭到走廊,甚至是戶外空間,參與整場演出。在空間設計上,除了配合劇本的故事情節,更結合中山堂本身的空間條件,希望觀眾看完表演之後,重新認識小紅帽及中山堂。
負責舞台裝置設計的「彡苗空間實驗」羅開指出,希望將公共藝術日常化,透過跨域合作,找到更多「裝置」的可能。在《這裡沒有大野狼》中,便將可以看見各種形式的遊具裝置,讓表演者帶領爸爸媽媽與小朋友,一起參與演出,彼此互動,享受愉快的親子時光。
製作團隊「樂遊聚夥伴」,由臺灣各方的創作者組成。由編導作品多元的陳煜典擔任導演;經常於非典型劇場空間,玩轉傳統觀演關係的張膌米負責創意發想;音樂部分則有擊樂演奏家賴奇霞和洪于雯,兩人都致力於設計實驗樂器,以多重身分在表演藝術場域創作;舞台裝置設計則由曾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的「彡苗空間實驗」負責製作。
擊樂演奏家賴奇霞說,這個作品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結合各方不同領域專業的工作者。無論是空間還是導演或製作等面向,每一次的討論都像是一場腦力激盪。透過每一次的討論找到好的元素,讓小朋友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
|
2019 臺北兒童藝術節推出《這裡沒有大野狼》。(歸鴻亭攝影) |
結合不同藝術領域的合作,是從中山堂的空間出發,將空間的特性加入更多的可能,如音樂與戲劇,再設計空間與觀眾和劇情的關係,最後回到表演的方式統合整個製作,讓空間與表演密不可分,在表演當中,演員除了表演、帶領觀眾們進入互動,成為「孩子王」,更肩負演奏樂器的任務。他們透過各種打擊樂器的聲響差異、音的高低強弱,讓感官體驗豐富又有趣。音樂、空間、表演三方合作的撞擊,讓《這裡沒有大野狼》翻轉中山堂,更顛覆傳統的觀賞體驗。邀請各年齡的孩子與家長,一起進入到魔幻又歡樂的野狼森林,與小紅帽展開精彩的冒險,體驗從未有過的親子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