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首度成功完成微創大腦半球癲癇手術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9/11/27 下午 04:15:35 / 醫療保健
台大醫院與美國合作,把侵入性的大腦癲癇大手術不必再「切半腦」,變成僅打開一個6公分長的頭皮傷口的微創手術。
|
嬤嬤抱著翁小妹妹(左)與父親和妹妹全家福。(歸鴻亭攝影) |
大腦半球癲癇手術,早期的治療多進行半腦切除,將一半的大腦組織移除,手術工程浩大而風險高且後遺症多。台大醫院今(27)日發表最新成果,在今年7月成功為一名3歲、因為腦炎導致頑固性癲癇(epileptic encephalopathy)的翁小妹妹完成大腦半球切開手術,特殊之處在於全程以微創技術進進行,僅切斷左、右腦間的連結神經束,不像早期治療大多必須進行半腦切除。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說明,這次該院是與美國神經外科微創癲癇手術專家、美國芝加哥Lurie兒童醫神經外科主任Dr. Sandi Lam共同進行手術,Sandi Lam利用假期前來台灣操刀,促成這次的台美合作,手術前後歷時7小時,過程順利,術後女童的癲癇發作完全消失,意識恢復正常並能開始與人互動,跟醫護人員揮手再見,由口正常進食,與手術前判若兩人,整個微創手術方式是台大醫院第一次嚐試。
|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中立者)說明完成微創大腦半球癲癇手術情況。(歸鴻亭攝影) |
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楊士弘表示,翁小妹妹出生後一切正常,在1歲半前發育都沒有出現問題,卻在2歲時出現異狀,不但常常在玩耍時突然意識呆滯,右側肢體還會抽搐,就醫診斷為腦炎導致頑固性癲癇,吞嚥困難反覆嗆咳無法由口進食而要使用鼻胃管餵食,最後意識障礙終日臥床,雖然經過抗病毒及抗癲癇藥物治療後一度狀況穩定,但在3歲時又惡化。
|
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楊士弘(右)解釋醫療團隊採用微創的半腦切開手術的醫治方式。(歸鴻亭攝影) |
臺大兒童癲癇治療團隊針對病童情形進行整體評估,包括錄影腦波圖監測((video EEG monitor)、正子掃描(PET)、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T)、腦部磁振擴散張量與神經束造影(MR tractography)、神經心理功能評估(neuropsychology)等,確認癲癇放電的數個病灶皆起源於左側大腦,再傳導至右側大腦導致廣泛性腦部病變。由於抗癲癇藥物、抗病毒藥物、抗發炎藥物以及生酮飲食等方式都無效,臺大兒童癲癇治療團隊建議,因為腦部病變產生癲癇疾病的患者,若藥物與其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者,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研判是否適合以開刀方式來控制癲癇發作、改善腦部功能、與促進腦部發育,最後選擇剩下手術一途。
楊士弘指出,手術有兩種方式,一是將腦病變的左側大腦切除,或是切斷左右大腦的所有連結,才能有效控制癲癇發作,希望讓右腦能正常發育不受干擾,並藉由後續復健等方式恢復左腦喪失的部分功能。為了使手術傷害降到最低,醫療團隊採用微創的半腦切開手術,僅打開一個6公分長的頭皮傷口與4公分乘2公分的顱骨開窗,傷口小,而考驗醫師技術,如何在視野受限的狀況之下,完全未切除任何大腦組織又不損傷其他腦組織,而切斷胼胝體、島腦、顳葉海馬、基底額葉等連結神經束,分離兩側大腦連結。
|
台大醫院切蛋糕為翁小妹妹慶祝重獲新生。(歸鴻亭攝影) |
該手術雖然仍會產生對側肢體乏力與視野缺損的後遺症,眼睛有一半影像看不到,但相對於其左部大腦功能已完成喪失,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右側大腦,手術的好處遠勝於後遺症。
台大兒童癲癇治療團隊建議,因為腦部病變產生癲癇疾病的患者,若藥物與其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者,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研判是否適合以開刀方式來控制癲癇發作、改善腦部功能、與促進腦部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