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參展作品1比1組裝公開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0/2/25 下午 07:07:04 / 文化藝術
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在5月下旬登場,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與草字頭國際共同策畫執行之「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劃《台灣郊遊 – 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今(25)日首度公開發表展品1比1試組裝。
|
自左至右為「第17屆威尼斯建築年展-臺灣館」策展人黃偉倫、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與另一位策展人曾志偉。(歸鴻亭攝影) |
國美館館長林志明表示,近日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尚在蔓延,展期是否有變化仍未知,目前官方並未宣布停辦或延期,台灣館仍按原定計畫進行,預計2月29日將參展團隊自然洋行的展品海運,後續將持續與威尼斯大會、駐義大利代表處及義大利駐台經貿文化辦事處保持聯繫。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5月23日至11月29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行,今日1比1試組裝選在了外雙溪的釣蝦場先行公開,林志明指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已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20年,今年的策展代表著台灣另一種感性,「且能訴求普世性、國際性的價值。」
策展人曾志偉指出,這次雙年展台灣館的《台灣郊遊》展館將主要展示過去在峇里島聖泉山洞所打造的「天然修道院」、台灣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北京的「原始知覺研究室」等作品,除了展出模型,更將結合影像、氣味,讓台灣館成為觀眾沉澱心靈的場域。
|
今日1比1試組裝選在了外雙溪的釣蝦場先行公開。(歸鴻亭攝影) |
以「天然修道院」及「原始知覺研究室」為例,均為運用輕材料架高的結構,曾志偉表示「一方面是因應了下雨、土石等問題,一方面輕材料也有快速拆裝的特色」北京野長城的「原始知覺研究室」,備長碳為牆面,也因應北京空汙問題提供方案。
今年獲選代表臺灣的參展團隊自然洋行,將通過數個獨特計畫,「提問(Ask)」、「共同合作(Work Together)」、「相互影響(Influence Each Other)」3個對應大會主題的子命題。展覽將透過前期基地調查、田野、藝術合作實驗;中期的自然環境探索,風土暸解與文化產業連結;以及後期開發土地、打造實體建築等跨領域合作去對應人與自然間的共存。
|
參展計劃《台灣郊遊 – 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內容。(歸鴻亭攝影) |
《台灣郊遊》展館將分成4個展區,展示主要的五個建築項目,包括:「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天然修道院」、「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原始知覺研究室」、「勤美學-森大」等。佔地幅度大的展區為「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為自然洋行創作於2014年獲ADA 新銳建築獎特別獎之作 品,原設於臺北陽明山郊野,作為探索都市文明/森林自然界之間環境空間的工作場域,並以無所用的生活介質,如光澤、草、佛像、花、香氣、音、瑜珈等天然感精神之物,作為轉換數位生活至類比化的療癒探索計劃。展區將包含大規模模型、田野調查、設計過程文本、大量真實材料與靈感元素標本,以及真實生活與工作紀錄影像。
「類生態光學冥想屋」是自然洋行建築師曾志偉配合春池玻璃在2017年建成,建築設計理念為「對自然最少的破壞,與自然共存」,空間中藉由原始感覺的五感探索創造出的一個超乎體驗的類建築。在交通運輸與資訊大量流動、世界平面化的未來,無論是哪裡,可能某處的「山洞」,只要能作為一個安定療癒之地,就是所謂的「家」。建築透過春池回收玻璃的再利用技術與特質,啟發療癒之家的可能性:一個無論在材料、資源、能量、生命都能夠不斷循環啟發的山洞。
|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1比1試組裝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勤美學—森大」是位在苗栗、處於轉型期的香格里拉樂園南側,由勤美學策劃,是一座透過人與自然生活體驗及知識聚落示範。在這個大型實驗基地場域裡,五葉松和次生林植被環繞著生態水域和田園式地景。基地之外原是零散的老舊遊樂設施和人造林景觀。森大的空間主要建築物是原本就存在的,原先作老式遊樂園水族館使用,為中國式的飛簷,自然洋行總監曾志偉巧妙地將其醒目的廟宇橘紅色漆成灰白色,覆蓋宗教感,使用灰網子及輕鋼架包覆屋頂,與周邊的溫室網架,形成視覺感協調的灰色調,而門板是用水泥灌漿的木頭模板製作而成的。
除此之外,此次參展計劃亦將通過影音作品、氣味設計的結合,跨領域地與秘魯籍導演Mauricio Freyre合作概念影像、與氣味靈性深度研究者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合作,帶領參觀者透過五感體驗獨特的策展概念。
相關資訊可至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及
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