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不來肌肉回得來 定期運動避免肌少症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0/7/28 上午 11:03:24 / 醫療保健
一名62歲女性,抱怨經常背部及腰部酸痛,手臂酸麻,使用止痛藥膏情形會改善,但不久即復發。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9個小時,雙手不斷地作活,沒有運動的習慣,診斷為長期不運動及老化造成的肌肉萎縮,以致無法負荷原來工作,造成肌肉受傷,囑咐患者請假休息,並給予消炎止痛藥。下次回診情形大為改善,建議患者應該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酸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
 |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說明肌少症案例,(歸鴻亭攝影) |
30歲後小心肌肉萎縮就開始,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成年人30歲之後,開始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退化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加速。有運動習慣者,可減緩退化速度。
而肌肉萎縮的徵兆,周明文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可能慢慢流失,30幾歲時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酸背痛,或肌肉拉傷,無法負荷年輕時可以勝任的工作。7、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有了肌少症。
簡易居家檢查方法是「計時起立行走試驗」,請老人家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
如何治療或預防肌肉的萎縮?周明文表示,在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g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它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此外,規則地運動也非常重要。人的肌肉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任何年齡層都應該建立運動的習慣。對於長期不運動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肌肉萎縮的多厲害,只要開始運動,對肌肉都有助益,永遠都不會太遲。
 |
周明文介紹避免肌少症應多攝食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歸鴻亭攝影) |
周明文指出,任何運動都可以減緩肌肉的退化,其中又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週作一至兩次。阻抗訓練應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保特瓶、自身體重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
青春回不來,肌肉回得來。周明文提醒,補充蛋白質及維他命D,配合規律運動,除了可以預防肌肉萎縮外,更可強壯肌肉。但任何運動都必須循序漸進,不要勉強,以避免運動傷害,尤其是年長者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