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樂版加上管風琴編制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演出杜呂弗勒"安魂曲"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1/3/30 下午 07:05:51 / 文化藝術
適逢法國音樂家杜呂弗勒(Maurice Duruflé)逝世35周年,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將以台灣首次完整管弦樂版加上管風琴編制,由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得主吳曜宇領軍,聯手台北愛樂合唱團、次女高音鄭海芸、男中音陳集安,4月10日於國家音樂廳呈現杜呂弗勒最著名的大型作品《安魂曲》(Requiem, Op.9)。
|
自左至右為台北愛樂音樂總監古育仲、音樂總、次女高音鄭海芸與男中音陳集安。(歸鴻亭攝影) |
音樂總監吳曜宇表示,杜呂弗勒《安魂曲》是其少數留存創作中最為出名之作,並與佛瑞《安魂曲》(Requiem, Op.48)被視為19世紀以來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合唱作品。「安魂曲」是天主教彌撒儀式中為悼念逝者而作的音樂題材,杜呂弗勒將整部創作基於安魂彌撒的聖歌旋律,且在中世紀調式中融合了印象主義的音樂色彩,強調回歸法國優雅、簡約的古典傳統,並兼容古今的創作精神。杜呂弗勒為《安魂曲》共譜寫了3種版本,本次音樂會將呈現有管弦樂團、合唱團、獨唱再加上管風琴的版本,也將成為此一大編制在台灣的首場完整演出。
|
吳曜宇介紹杜呂弗勒《安魂曲》是其少數留存創作中最為出名之作。(歸鴻亭攝影) |
這場也將帶來法國兩大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與佛瑞(Gabriel Fauré)的兩首作品。音樂會首先以印象派先驅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開場,此曲靈感來自法國詩人馬拉梅的田園詩《牧神的午後》,德布西擺脫傳統調式,透過細膩的聲音與色彩,描繪了人身羊首的牧神在悶熱的午後,於現實與夢境間徘徊上演蠢蠢欲動的慾望與幻想。《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原是梅特林克的愛情悲劇作品,佛瑞受託為其創作配樂,完成了4個樂章的戲劇管弦組曲,其中帶有優美動聽旋律的〈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更是流傳至今最膾炙人口的樂段。
|
男中音陳集安演唱神情。(歸鴻亭攝影) |
除了法式音樂外,本場音樂會也將演出馬勒(Gustav Mahler)取材自《少年魔號》(Des Knaben Wunderhorn)詩集中的〈原光〉(Urlicht),以及其取材自德國詩人呂克特詩作而成之《呂克特歌曲集》(Rückert Lieder)中的藝術歌曲〈世界遺忘了我〉(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兩部作品的獨唱由男中音陳集安擔任,詮釋馬勒音樂中儘管哀傷卻又撫慰人心的情感,藉由音樂昇華到生命永恆的境地。
|
次女高音鄭海芸演唱神情。(歸鴻亭攝影) |
台北愛樂音樂總監古育仲指出,杜呂弗勒那個時代的法國音樂有非常豐富的音色變化,但又需要非常多的透明度,尤其她的《安魂曲》有個大特色是把中世紀的葛利果聖歌使用在作品裡,能直接聽到完整的葛利果聖歌又再加上20世紀法國合聲,這對愛樂合唱團來說是個挑戰。合唱團規模這麼龐大,要把一百多人聲音用整齊唱葛利果聖歌,花了不少時間,再來還有合聲的透明度和音色變化等,這個聽起來很好聽、很輕鬆的作品,其實背後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去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