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北"狐仙"中"複眼人" 影像多媒體科技正式佔領大舞台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1/4/24 下午 11:54:58 / 文化藝術

 從傳統劇場注重文本要素的時代,逐步進化到目前舞臺登場的面貌,幾乎都增加許多嶄新的元素,科技跨域快速結合表演藝術的影子,已經充斥各個劇場,增添視覺的感官刺激,吸引年輕族群目光,但如何在多元媒體幫襯下仍然具備感人的內涵,會是跨界藝術創作路途最需要思考的課題。

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狐仙》謝幕。(歸鴻亭攝影)
 今(24)日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臺中國家歌劇院都推出集結新媒體表演形式的創作首演,期望有機融會虛實合一情境的演出,給予觀眾更深層的感官衝擊,讓整合多媒體趨勢展演,獲得更能感動人心的劇場進化軌跡。

 傳藝中心轄下的國光劇團推出《狐仙》,號稱將傳統京劇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將11年前老戲新編,除了故事差不多沒變的人狐戀,噱頭全在炫目的浮空投影、4D views互動多媒體之上,過去成本花費在舞台布景部分預算已經大量轉移到程式設計搭配聲光效果的展現上,創造異常驚艷且繽紛場景,至於戲裡可男可女多情狐仙花了三世三段戀情才總算體會何謂「成全」的真義,看戲的觀眾是否體會而能潸然淚下,恐怕除了感性過人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可能年輕世代找不到多少觀眾還能夠淚濕衣襟。

 對劇場來說,到底編劇、導演與演員給看戲的感動,還是聲光刺激提供的享受重要,上一輩與下一代應該會有不同的解讀,《狐仙》編劇趙雪君是王安祈培養出來的國光班底,小劇場出身的戴君芳雖然與國光只有不足5年合作淵源較淺,但他曾與崑劇、豫劇與歌仔戲接觸的經歷,算是接觸傳統戲曲頗有經驗,這次要不是文策院支持下增加新鮮感十足的科技元素,她再被戲曲界看好也不易得到這種跨界磨練考驗,反而會是更上層樓的絕佳機遇。

 歌劇院上檔的《複眼人》,則是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的暢銷小說,這在北藝大戲劇學院畢製演出過的作品,此次將紙本上的文字幻化成舞台上運用科技立體拼貼的表演,最特別就是採用虛擬實境錄影畫面與真實舞台演員的互動,去背合成影像技術雖然已經不算新鮮,然而在大舞台呈現實拍與預置影像交融的效果來顯現故事的張力,是頗有創意的點子,但這次首演這種效果只在前半場的前半與後半場的後半發揮,當中卻只是很突兀擺一個固定的外景影像當無意義場景,有待編導再繼續增添VR甚至AR所能給觀眾更多有意義的視覺驚喜。

 另一個使用偶戲部分融合的影像技術,在藍幕與3位操偶師操縱下,就算無法百分之百完全去乾淨,效果已算一流,加上首次將真正水灌注在舞台的特效,噱頭十足;雖然抽離這些現代影音科技回復傳統說故事的劇場仍可以完整表達此劇自然生態與原民文化主題,但如何在一個小小舞台短短兩個多小時裡,以視覺感官把山水從意象變得實際,基本上這次本土發想再以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共製的團隊組合,算是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這齣在歌劇院開館連續4年旗艦製作華格納樂劇《尼布龍指環》後,終於嘗試回歸自製,沒有太多歌唱的歌劇,不靠詠嘆調而以及極多獨白與對白交互呈現的製作,令觀者回憶起貝克特《等待果陀》從存在主義盛行的上一世紀虛幻名叫果陀的人冷眼看人生,《複眼人》裡被創造出來的敘事者懷劭.法努司在算是臺灣原創劇場作品嘗試推向國際舞台的某個拋磚石,要理解這齣內心戲十足的作品,可能必須先讀完原著,進劇場看一遍不見得可以完全體悟。

臺中國家歌劇院《複眼人》謝幕。(麻念台攝影)
 古代的《狐仙》與現代的《複眼人》,截然不同時空背景的劇作,都在科技掛帥下有了微妙交集,這兩齣戲無論因為使用了影像技術製作成本多高,在臺灣總人口有限因此劇場觀眾有限的條件下,發展成定目劇希望不高,離開了一流的劇場環境,製作團隊是否也可以除了放眼國際市場演給老外看,也能控制這些製作技術將作品移至本土偏鄉演出。給自己國人欣賞會是更具意義的嘗試。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21/4/24 下午 11:54:58
關鍵字:狐仙,複眼人,多媒體,王安祈,吳明益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