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樂團"上美的大灣" 顯現仍缺足夠真正能代表本土作曲家國樂作品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1/11/28 下午 09:56:56 / 文化藝術
臺灣國樂團(NCO)年底壓軸,今(28)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上美的大灣」音樂會,顧名思義把這名稱用閩南語唸就是「最美的臺灣」,透過3位跨世代的作曲家曲目皆與臺灣有關的作品,共同描繪多面向的臺灣之美。
|
臺灣國樂團「上美的大灣」音樂會指揮江靖波。(歸鴻亭攝影) |
談到這場音樂會,開場的鄭思森作品《江波舞影》在台灣經常演出,這位已經過世30餘年,雖然生於大陸但優游於新加坡5年後就幾乎留在臺灣的國樂界指揮與作曲家,這首曲子聽來頗單純雅致,節目單說明這是描述古代畫舫在湖面上的情景,對樂團來講應該是很簡潔的配器,換句話說該是極易入門的合奏創作,選來當這場音樂會開場曲目就是四平八穩的古典傳統國樂,除作曲家後半生在臺灣度過,此曲聽不出來與本土的任何關聯。
接著的王乙聿創作世界首演的《上美的大灣》,是他的第1首鋼琴協奏曲,由頗年輕的留歐返國鋼琴家廖培鈞與臺灣國樂團擔綱,這首由出身北管世家、擅長演奏二胡本土培養出來的音樂家作品,首樂章一開始有「拉二」的影子,根據他所表達此曲的靈感是在空拍台灣東海岸間得來的靈感,企圖描繪出臺灣之美,次樂章較浪漫,終章強調獻給歷代先民,全曲聽來較缺乏的是耐聽的旋律,歷代的作曲家真正能流傳下來的作品,只有學院作曲理論加上創作發想卻沒有可以耐聽易於讓聽眾記憶的主題,是較難再被「傳奏」的。
|
江靖波與鋼琴家廖培鈞另類的安可曲互動。(歸鴻亭攝影) |
而這首本音樂會主推對臺灣的想像的標題音樂,也有點感覺鋼琴主奏與東方傳統樂器似乎頗難融合,不若聆賞習慣於西方樂器與鋼琴的互動那麼順暢,音樂雖然是跨文化的,如何讓以國樂與鋼琴和在一塊的協奏曲,不只是如《繞境》那樣熱鬧,更要多一點南管風格的溫婉,應該更能展現臺灣之美吧,最值得嘉許的則是作曲家以本土發想創作的努力;倒是指揮江靖波與美麗的鋼琴家眼神頗有交流,默契似乎頗佳。
年歲最長的關廼忠從大陸背景再到移居香港,也在臺灣擔任高雄市國樂團指揮,最後待在加拿大,這首《臺灣四季》從冬到回至春,較算是一首編撰許多通俗流傳的民謠與歌曲的旋律湊出來的曲子,討好就在於大量耳熟的旋律,但沒有如德佛札克利用捷克民族音樂素材發揮得那麼精湛,甚至在秋樂章直接就用了太知名韋瓦第與貝多芬的音型,通俗討好但其實缺乏真正的創作力。
|
整場音樂會臺灣國樂團表現穩健。(歸鴻亭攝影) |
這場音樂會僅有王乙聿真正完全足以代表本土藝術家的在地創作,較易引起觀眾直接共鳴的反而是廖培鈞安可以《望春風》為主旋律的變奏曲,以及以一部英文打字機與樂團競奏的最終安可曲,整場音樂會可以感受到樂團水準整齊,但整場不該拍手卻每樂章結束就鼓掌的外行聽眾則是最大的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