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35)+35=2057 兩廳院"廳院35.藝術行動"11組藝術家想像未來劇場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2/3/2 下午 07:01:33 / 文化藝術
2022年國家兩廳院邁入35週年,推出系列計畫「廳院35・藝術行動」,將透過各種表演計畫、展覽與行動等,層層疊出兩廳院35年來在台灣藝文積累深度與厚度。「廳院35.藝術行動」首檔節目《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邀請11組藝術家將「劇場」轉換為「議場」,為下一個35年聚眾、倡議與排演,3月17日至3月27日,連續11天在實驗劇場,叩問未來。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希望未來的35年劇場會有更多的影響力。(歸鴻亭攝影)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我們不僅要望向未來的35年,也要在這個場域和歷史與記憶、經驗與未來一同想像,進一步思考一座國家級劇院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如何以藝術做為媒介,創造甚至改變世界,如何帶來更多的影響力。」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由橫跨視覺與舞蹈的旅法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號召11組20至40世代的跨域創作者共同思辨2057年的展演形式、社會局勢、氣候危機、生態災難及疫情嬰兒潮世代年滿35歲時懷抱的世界觀。林人中認為每個時代人們需要劇場的理由不盡相同,在過去,劇場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又譬如在疫情期間,對劇場的鄉愁是集體儀式。那麼下一個35年,劇場對這個社會來說意味了什麼?而藝術家又如何透過劇場這項媒介來回應此刻我們身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
 |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由橫跨視覺與舞蹈的旅法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策展。(歸鴻亭攝影) |
在展演設定上,林人中撤除了單面觀眾席,讓黑盒子呈現為裸空間,邀請藝術家重新想像劇場的定義與條件。「不能有舞台佈景及過多的技術設備,因為它空無一物,所以充滿了任何事件與形式的可能性。」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的11組臺灣藝術家,在「想像2057」的命題底下,以彼此呼應又各自不同的展演形式提出回應;林祐如&田孝慈、李明潔、喻敏婷、蔡承翰將編舞一連串的偶發事件與行動;視覺藝術家林安琪、陳俊宇、酸屋、編舞家瓦旦.督喜操演聲響、行為藝術與表演式展覽;蘇品文將帶領工作坊;扮裝皇后簡詩翰辦論壇;郭家瑋&高慕曦則設計參與式指令與遊戲等。這些來自舞蹈、劇場、視覺藝術背景的藝術家,將把實驗劇場改裝為連續11天的開放情境的辯論現場,透過各種展現與想像,探討未來世代生活與生存的可能樣態。 另外,啟用新人亦是一大膽嘗試。11組藝術家中,有8組是第一次在兩廳院演出或首度發表長篇作品;林安琪Ciwas Tahos、陳俊宇及酸屋更是近年備受矚目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
 |
表演者喻敏婷以現場行為代替敘述講解創作。(歸鴻亭攝影) |
平均年齡落在30歲的11位藝術家,面對35年之後的2057,有各自深掘的社會議題,同時挑戰社會敏感神經,例如蘇品文的《中性練習》、簡詩翰《今年沒有遊行》想像平權與性別流動的未來去向;林安琪Ciwas Tahos《練習與hiṟing溝通》、酸屋《「高潮」有話要說》、喻敏婷《根據極有可能發生的真實事件》、瓦旦.督喜《三十五年後的spi》則針對環境、動植物與氣候危機提出生活與生存提案;陳俊宇《演譯計算: " 4:00:00:00 " / I》、李明潔《吐司機與夏日》、蔡承翰《La petite mort》則推敲未來的身體儀式、神話與景觀;高慕曦&郭家瑋《觀 0001 號演習》及林祐如&田孝慈《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則想像2057年,當人們看「當代劇場」時,劇場會變成什麼模樣。
 |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的11組臺灣藝術家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若以35年為一個時間刻度,回望1987年是解嚴、人口爆炸的年分,至現在的2022年,因為疫情產生急遽變化、政治、藝術、環境生態的改變,時常讓人措手不及。林人中表示,我和兩廳院出生在同一個世代。透過《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讓我們再次慶祝劇場的美好,並透過劇場去想望不遠的未來,用各種情境來演習:「讓生態活下去的2057。」
2057年,你會在哪裡?邀請觀眾進入實驗劇場,一同生態演習《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演出資訊詳見
「廳院35・藝術行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