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及早預防是關鍵 疹後神經痛與後遺症危害大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8/3 下午 06:10:10 / 醫療保健
根據疾管局研究報告,台灣人得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機率是32.2%,有些病人皮膚的病灶復原,但可能有長期慢性神經痛帶給生活嚴重困擾,甚至導致失眠或憂鬱症,因此及早防範是重要關鍵。
|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說明帶狀泡疹可能產生的疹後神經痛。(王伊文攝影) |
帶狀疱疹主要發生的原因是我們小時候的水痘,這種水痘病毒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年紀大或身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病毒會沿著神經蔓延發病,在皮膚表層出現泡疹現象,並伴隨劇烈疼痛。通常帶狀泡疹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出現,宛如皮膚上的蛇紋,因此民間以皮蛇稱之,並傳說皮蛇環繞身體一圈會致死,其實這代表病毒已經沿著身體兩側神經分布蔓延發病,免疫情況非常差所導致,不會無法治癒但後遺症風險高。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就可能導致視覺或聽覺受到影響,感染到肛門附近神經時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建議高危險族群要打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王伊文攝影) |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表示,有些患者在皮膚癒後留下疱疹神經痛後遺症,這種神經痛的等級可比擬生產痛,主要是神經受損所導致,不是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抑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他以自身20歲時長帶狀疱疹的經歷分享,初期是半邊頭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最後半邊臉都是泡疹,所幸當時及時就醫,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所以並不是年輕人就不會得到,日常生活一定要注意作息,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最重要是及早預防,打疫苗減少帶狀疱疹發生機率。以前是使用活性減毒疫苗,缺點是接種6年後保護力降低至35%以下,現在新的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臨床證明接種後6年後仍有85%保護力。
|
自左至右為陳志榮、李秉穎推動預防帶狀泡疹疫苗。(王伊文攝影) |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帶狀疱疹高危險群包括50歲以上族群、骨髓或幹細胞移植者、長期化療及免疫缺陷患者,通常50歲以上的病患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疱疹乾掉結痂後,發生疹後神經痛後遺症,年紀越大越容易產生。這種神經痛的等級可比擬生產痛,主要是神經受損所導致,不是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抑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造成民間對於皮蛇無法治癒的錯誤印象。因此建議50歲以上長者,或是免疫不全的18歲以上成人,可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一劑約8,000元左右,需接種兩劑,間隔兩個月。這種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在國外已經上市6年以上,但生產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台灣目前才有機會進口引進,所以他呼籲高危險群要考慮進行施打,避免產生疹後神經痛的長期困擾。李秉穎認為時代越進步,生活壓力越大,加上癌症醫療讓病患生命延長以及高齡社會來臨,得到帶狀疱疹的發生機率越高, 因此要提早預防以免造成對身體危害的後遺症。
李秉穎指出,帶狀疱疹疫苗與新冠疫苗同時施打並不會產生衝突,只要打在不同部位例如左、右手即可。另外有關近期大家關注的猴痘,其實與帶狀疱疹無關,兩者是不同的病毒,猴痘需透過非常直接的身體接觸如皮膚黏膜或分泌物才會傳染,不可把兩者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