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特展"在夾縫中行走" 隱喻當代生存困境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9/7 下午 06:58:56 / 文化藝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2022年09月08日至2023年01月08日於2樓展出,由館內資深策展人張芳薇策劃,邀集1960年代以來,28組橫跨數個世代的臺灣與國際藝術家,也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奇美博物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私人機構與藏家合作借件,展出媒材形式多元,包含平面繪畫、實驗水墨、動力裝置、行為表演、雕塑、錄像及相關文物等作品,打開與觀眾多重層次的對話。
 |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說明「觀念」是當代藝術中最重要的核心。(王伊文攝影) |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觀念」是當代藝術中最重要的核心,本次展覽以「行走」和「夾縫」為概念而衍生出來的觀念性展覽,涵蓋人類生存中的各種狀態。透過本次展覽,觀眾可以看到藝術家如何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去傳達觀念性和議題性的內容,同時也藉由這次的展覽,見證北美館一直以來致力深化研究的努力。王俊傑館長並表示,本展獲得許多藝術場館的支持,還有多位重量級國際藝術家的參展,在疫情期間能成功籌辦本次展覽實屬不易。
 |
策展人張芳薇介紹此次展出主題。(王伊文攝影) |
張芳薇指出,策展初衷來自希望回應COVID-19疫情,當眾人無法在健身房運動,只能走向戶外時,「行走」的策展概念最先出現,而行走時與人保持距離所產生的空間經驗「夾縫」也隨之而來,事物與事物間必然有許多縫隙,「夾縫」也可說是被擠壓出來的生活空間,也是壓力下的解放突破口。「行走」除了步行,更有行事、行動的意義 行走涉及真實、虛幻與夢境;我們也常說「找路」或「尋道」,將日常的行走比喻為生活或人生目標的追尋 。「夾縫」隱喻當代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 萬物的縫隙裡,存在著許多可能性,展題中「夾縫」具有雙重意涵,指涉的不只是步行的空間經驗,亦具有壓迫性、難以前行卻不得不行之意,同時也提示人們總是行走於事物「之間」,在此所產生的隱形「距離」
 |
策展人張芳薇介紹 周代焌作品《冥想・切面・I》。(王伊文攝影) |
這項展出精選北美館重要館藏品展出外,同時也邀請國際重要卻鮮少來臺展出之作品,由盧奇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60年代的作品「空間概念」破題,他透過劃開畫布的兩道線,將2度空間的平面繪畫具體化為3度空間連結了雕塑,讓觀者能看到縫隙後面的空間。
 |
王俊傑(左三)與參展藝術家合影。(王伊文攝影) |
80年代著名的行為藝術紀錄影片《行路》,身體的前行與靴子的跟隨,暗喻南倫敦布里斯頓街頭因種族問題而長年壟罩沉重陰影,年輕世代的劉瀚之運用低科技機械零件、手繪文件裝置製成充滿哲思的作品,倪灝實驗性作品《結構研究I》,以複雜的裝置與音樂表演呈現科技體制與生活的矛盾,詩性的雕塑潛藏無形的暴力。。展期間將舉辦多場藝術漫遊活動,並特別延伸白雙全的創作計畫,舉辦5場臺灣限定的《谷之旅》系列臺北實驗工作坊。
這次參展藝術家有王淑鈴、中西夏之(Natsuyuki Nakanishi)、白雙全、石晉華、耳石小組(The Otolith Group)、何德來、李華生、周代焌、洪東祿、珍妮.安東尼(Janine Antoni)、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郝經芳+王令杰、倪灝、陳昭宏、陳其寬、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彭弘智、崔廣宇、莫娜.哈同(Mona Hatoum)、黃麗絹、葉世強、奧馬.菲斯特(Omer Fast)、盧奇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鄧堯鴻、劉玗、劉瀚之、諾米.馬奎茲(Noemi Marquez)、謝德慶。年紀最小的與年紀最大的相差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