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 7組藝術家現地創作城北夜間限定藝術體驗登場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9/23 下午 06:17:56 / 文化藝術
自2020年末開始,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過去稀鬆平常的人際活動與旅行不再,在家隔離或在家上班上學顛覆我們以往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令人窒息煩悶,附近巷弄遊走變成新的生活日常,也讓我們能夠專注在自身與周圍的環境。現在疫情趨緩社會逐漸恢復的當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邀請藝術家們發掘城北街區中本有的光亮,並結合區域內建成國中館校合作,由走路草農藝團帶領學生們,共同完成絹印版畫裝置作品。
|
台北市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說明這次街道藝術計畫首次以夜間的形式來規劃。(王伊文攝影) |
台北市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表示,這次街道藝術計畫首次以夜間的形式來規劃,因為疫情讓我們思考過去是否忽視周遭微小亮光,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欣賞城北街區,發掘過去不曾注意這個既繁華又兼具輕鬆的巷弄文化之美,除了夜間藝術外,白天亦可看到建成國中同學們3座裝置藝術作品「當我們的記憶在樹上結成的果」的展現,以在地視角觀察環境中綠樹相關事物,這是藝術家進駐校園協助學生創作的可貴成果。在即將解封之際,生活步調也會逐漸恢復以往,但我們希望生活中有值得我們停下腳步細細觀察的地方,這也是此次街區藝術計畫提供給大家美好的思考。
|
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分享,透過館校合作的機會讓藝術教育落實在學校裡面,讓孩子透過課程及駐校藝術家一起合作。(王伊文攝影) |
建成國中校長黃啟清分享,透過館校合作的機會讓藝術教育落實在學校裡面,讓孩子透過課程及駐校藝術家一起合作。現在9年級所有學生去年的作品以藝術家的想像以及學生對水果記憶與相關情感透過絹印方式表現出來,並集結在廣場上3座裝置呈現。這次「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結合當代藝術館、藝術家、以及學校共好共榮,一起來點亮社區讓生活更美麗。
策展人曾令理指出,受到疫情影響讓人們重新專注自身與周圍的環境,是一個自我覺察的契機,探查以往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的美好小事。這次邀請藝術家們共同發掘城北街區中本有的光亮,以光影為主要的創作形式,挑戰戶外場域的限制,發展出帶有希望的作品,讓來到街區散步的人們獲得小小的鼓舞,進而發現更多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力量。
|
策展人曾令理認為受到疫情影響讓人們重新專注自身與周圍的環境,是一個自我覺察的契機。(王伊文攝影) |
城北街區散步的樂趣就是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小巷秘徑,這次作品也巧妙的與巷弄空間結合,「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集結7組藝術家及團隊將疫情時代中種種日常限制所啟發的獨特感受力,打造出7件綻放希望微光的光影作品: 大聲光電《光電獸#33-蛋黃區》的作品,坐落在住商混合區中珍貴的一片綠地上,以弧形的光線相接串聯,以光的流動,映照出綠地、空地與樹的線條。由謝佑承與王中原創立的原有機製,在靜謐的巷弄中,打造《落雨》燈光裝置作品,模擬細雨緩緩滴落生成的環狀漣漪光圈,勾勒雨天時的幽微場景,隱隱的在角落中重現,一閃即逝。
《游移之所─雙重透視》由藝術家高德亮運用光學膜料與不同色光的結合,產生空間、身體移動與作品三者相互交織而成的觀看體驗,漫步的遊人可以從任一角度與距離,看見繽紛的流動光芒。《Eb Andante》HwH no.3由雜波HwH project 鄭任翔、葉韋鉦、黃彥翔三人組成的藝術團隊共同打造輝映城市夜空的互動裝置,觀眾只要彈奏作品前的琴鍵,隨著音符節奏一對對翅膀振翅出發,在夜晚光線交織下好似馬戲表演的光球,在天空劃過一圈又一圈的軌跡。
|
城北街區藝術計畫「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啟動大合照。(王伊文攝影) |
陳秋皓《SHIFTlife》作品透過程式語言為每位入住老爺南西會館旅客的房卡資料編碼,投射出幾何圖形的影像,希望旅客們感受隔離是對生命的受迫性快速移動,並提醒旅人珍視當下的停留,好好享受那道自由不被隨意位移的靈光。「光之舞廣場」近20公尺長的超巨幅LED螢幕播映2件無聲動畫影像作品,分別是《漫光》,由玖格設計的陳宣名與黃瑞民共同製作,將城北街區川流不息的人潮與車潮,化為粉塵般的光粒子,以緩慢且不同速度的流動狀態,帶給觀眾輕鬆漫遊的視覺體驗。《檢索》是藝術家盧廣志以兩個主要的符號構成的動畫影像,首先是以一隻隻眼睛與螢幕影像組成的「螢幕訊號」,反映疫情期間線上工作的常態,讓人們目光被螢幕佔據了所有視線。再來是「街頭發光體」影像,以街道上霓虹閃爍的招牌為主角,再度成為回到街上的行人無法忽視的「光」存在。
城北街區藝術計畫「尋找我們原本的亮光」展期自9月24日至11月13日,將悄悄點亮台北街區巷弄,展開一場夜間限定的小旅行。